​村官裴春亮:亿万富翁的“新农村试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村官裴春亮:亿万富翁的“新农村试验”0( 裴寨新村发展高效农业,1亩大波斯菊的收益是种粮的5倍 )

裴寨新村

张荷花已经准备了好几天,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明天就要去参加交通法规考试。最后一个下午,她独自待在二楼的小客厅,把电脑主机连在46英寸的液晶电视上,认真地做着教学软件上的模拟题,神情专注。家里的小汽车已经买了一两年,一直是丈夫在开。张荷花看着心痒,“学会开车,以后带家里人去外面更方便”。张荷花的丈夫在春江集团上班,一年最少有四五万元的工资。张荷花自己则承包了裴寨新村的三个温室大棚,种黄瓜、西红柿这样的时令蔬菜,一个大棚一年的纯利润最少有5万元。菜贩每天都到地头上来拉货。小孩子放在村里的幼儿园,大孩子在张村乡上读中学,张荷花对开车的需求并不迫切。问她想带家人去哪里,这位30多岁的农村妇女笑而不语。

张荷花家是一栋二层小楼,二层除了小客厅还有三个房间,楼下除了客厅、厨房和洗手间,还有两个房间,张荷花一家四口和婆婆住着刚好。192平方米的室内面积,连上屋外的绿地总共240平方米。傍晚时分,婆婆忙活着做饭。燃气灶是沼气的,村里修的公共沼气池,管道通到了各家各户。灶边还有自家买的电磁炉。60多岁的婆婆很开心:“想使啥使啥。”据说村里的下一步是家家通上天然气。这样一栋舒服的房子,张荷花一家只花了5万元的装修费,与裴寨村的每户村民一样,房子是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出资建造、免费送给他们的。要说唯一的不便,就是到张荷花家做客一定要问清楚门牌号:因为一模一样的红色小楼10栋连成一排,16排小楼分为左右列各8排整齐地矗立在一起。“每个家庭的套内设计、面积都是一模一样的。”裴寨新村党支部的工作人员张影对本刊记者说。除了联排住宅,裴寨新村的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备:新村大道、供人畜用水的500米深水井、敬老院、幼儿园、综合超市、卫生室、图书室、广播室、小型体育场、休闲绿地广场一应俱全。

村民们是在2008年冬至那天搬进新居的,虽然事隔近5年,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大家还是对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感到激动不已。毕竟没让村民个人掏一分钱,裴春亮一个人就捐资3000万元建设起了整个新村。直到村民们真正入住,围绕在他周边的各种质疑、争议才都变成了对“奇迹”的赞美和传颂。“我活了70多年,谁知道后10年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呢?”村口闲坐的老婆婆不停地感慨,她再不用带着孙儿下地干活,村里给她上了农村养老保险。

从裴寨新村向北望,能清晰地看到不远处大山的轮廓,那便是巍巍八百里太行山的南段。裴寨新村所在的辉县市再向北几十公里就是以太行山腰上修“红旗渠”而闻名的林州,而裴寨新村正是在华北大平原向太行山脉过渡的一片丘陵山区上。当地人叫这片沟壑纵横的山区“杨吕川”,自古以来村庄或附沟而扎,或依山而居,因为山、沟、坡的普遍存在,可利用耕地面积稀少。“好地一两分,赖地八九分,合计人均1.1亩地左右。”地少的同时是气候干旱,同时缺少地下水源。旧村东头的古井距今已有300多年,与旁边矗立的老槐树一起,它们是裴寨老村庄现在保留下来的唯一实物见证。井水不好喝,又咸又涩,但这口井是从前方圆几十里少有的稳定水源。

​村官裴春亮:亿万富翁的“新农村试验”1( 裴寨新村联排住宅。完善的规划建设让村民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 )

围绕一口井生活,裴寨村从来就不大。2005年以前,153户、595口人住的都是房龄50年以上的土坯房,走的是泥路,甚至夏天割麦还是拿着镰刀下田,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2005年6月,新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这距离裴春亮4月当选村委会主任还不过两个月,距离他宣布建新村不足半个月。上任的两个月里,裴春亮个人出资为村里安路灯、修涵洞、安装健身器材。还购买了两台大型农机免费为村民种地、收庄稼。为了打通村里和山外的交通,他还规划了一条宽25米、长达500米直通山外的柏油路。他率先出资150万元,用于工程前期施工。

如果不是去华西村参观,如果不是见到了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裴春亮也许不会有建新村的冲动,毕竟2005年时的裴寨村与华西村毫无可比性。但是裴春亮了解房子对于农村人的重要性,而这种巨大的落差促使他产生了想要做能给村子带来根本性变化的大事。裴龙翔还记得当裴春亮提出建新村、并且愿意自己个人出资建新村时,村民们是何等震惊。“当时预计需要2000万元,他说手里的几个生意收入都比较稳定,钱应该能筹够。所以我们新村也不是一下盖好的,而是盖了3年,他挣到一笔钱就投入一笔钱。”裴春亮的妻子张红梅显然无法接受这个“疯狂”的想法。当时他们已经把一笔2000万元的积蓄入股了北京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原本每年都可以有稳定可观的分红。给村里盖房子不仅意味着要撤回股份,而且要把两年内挣的钱全部贴进去。张红梅觉得丈夫的村主任当得实在有点“当过了头”。

​村官裴春亮:亿万富翁的“新农村试验”2( 裴寨新村的每户人家都有不错的装修 )

村民们也不理解裴春亮:世上怎么会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国家严格限制审批耕地用于农村建设,所以有些人认为裴春亮不过是说些漂亮话,反正国家也不会批准。裴龙翔告诉本刊记者,裴春亮确实原想在旧村旁边申请土地建新村,但是被辉县市国土局拒绝了。“他们说平整的耕地盖房子太可惜,劝说他同意把新村址选到村南的卧羊山上。”碎石堆积的卧羊山距离旧村不过几百米,这里长不了庄稼,历来只是村民丢弃夭折婴儿的乱坟岗。“新村原想依山而建,但是村民们不喜欢,觉得风水不好。权衡过后,裴春亮选择削平山头,这一项工程就额外增加了500万元。”平均有七八米高的鹅卵石圪梁运出土石超过70万立方。施工最紧张的时候,每天7台挖掘机同时开动,两台大铲车忙个不停,140辆后八轮运土车来回倒腾。历时7个多月才终于开出了150亩新村地基。

也有人质疑裴春亮热衷建设新村的目的是为了腾挪出老村的土地。张村乡有煤炭资源,1999年裴寨村集体的小煤矿就因经营不善被卖给了裴春亮,这个小煤窑也是给裴春亮带来上亿利润的重要部分。“旧村下有没有煤?搬村是不是为了挖煤?”裴龙翔说,建新村的3年里这种质疑始终不绝于耳,而裴春亮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裴寨四面环沟,底下根本没有煤”。

​村官裴春亮:亿万富翁的“新农村试验”3( 村民张荷花准备参加交通法规考试,她在自家的液晶电视上练习模拟题 )

不管当年在村民面前夸下的海口是不是一时冲动,裴春亮常念叨的一句话是:“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面对家人和村民们的不理解和质疑,箭在弦上,他也仍然决定干下去。终于2008年底,卧羊山上150亩的新村置换出了旧村散落着的达400多亩的宅基地。如今这片土地已经复耕,作为村集体财产被开发成温室大棚,张荷花承包的正是这里。“一亩大棚一年的租金是250元,一个大棚一般占地2.5亩,租金只是建大棚的材料费,就是为了给村民们找个事干。”张影对本刊记者说。

被“逼宫”的村官

​村官裴春亮:亿万富翁的“新农村试验”4( 裴春亮 )

1970年出生的裴春亮不过40岁出头,这个看上去像知识分子一样斯文儒雅的中年人早年连初中都没读完就辍学了,他身上体现的是过早的社会磨砺造就的勤奋和强大的执行力,这也让下属们“叫苦不迭”。裴龙翔说,清晨四五点钟他常常接到裴春亮的电话来交办一些工作上的事情。“那么早他就已经开始工作了,我没办法,有时只能提醒他要注意别人的休息时间。”

天上没有无缘无故掉的馅饼。裴春亮解释他倾力为村庄所做的一切,初衷只有两个字:感恩。为村民们接济的一顿顿饭,为父亲下葬的一口棺材。裴春亮兄妹五人,他排行最小。在童年的记忆里,他从来没有穿过鞋,连身上的衣服也是三个哥哥轮穿下来的。裴春亮家里的悲剧从三哥开始。为了接济贫困的家庭,三哥从16岁开始下煤窑,17岁那年死于煤矿事故。接下来短短的3年里,接二连三的打击对于这个家庭显得太过残忍:二哥在拉白灰的路上突遇车祸身亡;没过多久,大哥因为伤心过度而突发脑溢血、瘫卧在床;不堪家庭重负的大嫂离家出走,留下了两个年幼的侄女;绝望的二嫂改嫁他乡,留下一个3岁的侄儿;而极度悲伤的母亲忧郁成疾,被查出患有食道癌;看似强壮的父亲也终于受不了一次次的沉痛打击,病倒在床,从此生活不能自理。不过十几岁的裴春亮最后竟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他要同时养活3个侄子、侄女,照顾大哥和伺候病入膏肓的父母。家里的饭食也时常靠村里人你家接济一口,他家接济一顿来维持。

​村官裴春亮:亿万富翁的“新农村试验”5( 一名花工一天收入是60元,很多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当起了农业工人 )

16岁那年,父亲终于伤心过度,即将撒手人寰。裴春亮家穷得别说棺材备不起,就连寿衣也置办不了,弥留之际的父亲久久不能瞑目。裴春亮跪求村支书,全村人才砍了村里的两棵大桐树给裴春亮的父亲做了口棺材。然后这家五毛、那家一块,全村人又凑钱给老人置办了寿衣,办全了丧事。裴龙翔比裴春亮小6岁,从小一起长大。“春亮一直记得村里人的好,那时候就老说要是有钱了就给村里装电灯、修路,现在他真的都做到了。”为了挣钱养家,安葬父亲后,裴春亮决定去安阳一家技工学校学门技术,他在砖厂苦干了两个月攒下80块钱,但还是不够交学费。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乡亲裴龙旺拿出50块钱,帮他凑够了学费。裴龙旺全家也是穷得叮当响,这50块钱是他全家人的家当。

两年后,学成归来的裴春亮在村子路边做起修电机和电气焊的生意。他心细,而且懂得和人打交道。他就注意到上门的不少主顾多是附近一些企业的老板,这些老板常为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五金、电料供应不及时而苦恼,专程去买划不来,没有这些小玩意儿又影响生产。于是裴春亮东挪西借又在临街开了一间五金电料门市部。

只要认定是投资小见利快的行当,裴春亮都会抓住机会立刻去干。他开过照相馆、理发店。张村乡境内煤炭储量丰富,改革开放初期小煤矿应运而生,裴春亮看准机会又做起了给周边企业供应煤柱、道轨、钢丝绳等大型设备及原材料生意。裴寨村处于张村乡的咽喉部位,过往做生意的人多,可方圆几公里内竟然没有一家像模像样的饭店。他看到商机,又设法盖起了一家五间门面的饭店。上世纪90年代中期,山上到处可见的大理石在大城市成了热销建材。裴春亮把家里的一大摊生意都交给妻子,只身跑到北京当起了大理石推销的业务员。

裴春亮身家的集聚快速增值源于投资小煤矿。1999年,裴寨村唯一的集体小煤矿停产了。裴春亮拿出自己多年积蓄30万元,又借款15万元,共凑齐了45万元作为押金接手了小煤矿。第二天,他带着妻子就把家安到了矿上。当时条件很艰苦,他把家中的大立柜拉来将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一分为二,里面是办公室兼卧室,外面是会计室兼磅房。经过半年多的惨淡经营后,随着煤炭市场行情的峰回路转,小煤矿成为裴春亮资产增值最快的生意。到2005年他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时,裴春亮已经身家超过3亿元。

与裴春亮个人事业成功相对照的是裴寨村多年发展速度的缓慢。“春亮当选前6年,村里换届选举都没有选出村主任来。”选不出来的原因都是因为达不到法定票数。“不到200户的村子分出三四派,都想当上村主任为自己这一派捞好处。老百姓都想致富,有的候选人本来自己都穷,还能指望他带领大家致富?”裴龙翔回忆。裴寨村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局:裴龙翔这样当时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出去打工、做生意,不愿再回村里。村主任的津贴当时只有180元,面对处理不完的家长里短,这份工作实在是劳心劳力、太不划算,除非可以利用职权谋取批房基地等好处。选不出村主任的结果就是老支书裴清泽兼任,而他能做的也只能是通过自己的道德威望来维系村庄表面的和平和团结。

2005年村委会选举前,老支书裴清泽登门去找裴春亮,请他出山。此时裴春亮已经从村里搬走了10年。对裴寨村来说,裴春亮确实是理想人选。村民们认为:裴春亮有钱,所以不会贪图村集体的财产;裴春亮有名,也许能靠人脉给村里谋点福利。但是裴春亮拒绝了,他的理由也很好理解:搞企业不容易,撑起一个村太不容易,特别是一个乱了多年的穷困村。第一次没成功,村民们又想了高招,20多位“民意代表”浩浩荡荡地奔到裴春亮家,而这些人还都是当年经常接济他家的乡亲们。村民们“围攻”他:“春亮,你忘本了吧?你自己富了就不管乡亲们了?”村民们从晚上20点坐到凌晨1点。到最后裴龙辉和裴龙翔两个子侄辈“扑通”跪下了。可是裴春亮还是没有答应,他“担心自己干不好,把大伙坑了”。

2005年4月20日,裴寨村参与投票的选民有380名,在本人缺席的情况下,裴春亮获得了360票,得票率高达94%。裴春亮当时正在上海谈一个合作项目,有人说他是有意避开,但在接到张村乡乡长方永生的电话后,他当晚就赶了回来。一进家门,裴春亮大吃一惊:村支书、村民组长、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光屁股一块长大的哥们儿,一堆人齐刷刷地站在自家客厅里。一名老党员一把拉住裴春亮的手说:“不要再推了,乡亲们都在想你呀!”于是,裴春亮被以“逼宫”的方式强架上了裴寨村村委会主任的位置。

从村庄到社区

裴春亮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村民们的预期,尤其是当2008年底,裴寨新村真正入住时,村里从前的种种争议都消失了,没有人再提起为了扩宽商业街,如何砸了村委会办公室的玻璃。为新村起名时,很多人建议叫“春亮新村”,裴春亮不同意,“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头脑发胀,都不能忘记过去,‘裴寨’两字永远不能变”。当村民们欢欣鼓舞地享受“城里人的生活”时,裴春亮已经想得更远:住小洋楼显然不够,这只是“安居”第一步,还要让村民们真正富裕起来,才是“乐业”。

500米深的机井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这才使得张荷花种菜成为可能。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裴春亮为裴寨新村确立的发展方向。净增的土地平整后被用于建设钢架玻璃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鲜花和蔬菜。一株“红掌”幼苗进货价是十几元,经过三四次换盆后,成品批发价就可以卖到四五十元。租用玻璃日光温室的花卉种植公司王经理告诉本刊记者,租用裴寨新村的温室还有附加条款,即要雇用本村村民参与工作。公司除了五六个固定工,繁忙时还能从村里招到经过培训的临时工。工人们的日薪是一天60元。“我也不吃亏啊,工人就在附近住,省了食宿费用。”而经计算,种植一亩大波斯菊的纯利润要比种粮食高出5倍以上。高效农业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陆续有更多村民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而自己去做农业工人。到2012年6月,全村高效农业用地已经达到820亩。裴龙翔算了一笔账:“我家一共有3.3亩地种的小麦,扣除麦种、化肥和人工,我辛苦一年的纯利润只有50斤粮食。种粮食太不划算了。”

太行山盛产石灰岩,2007年4月,裴春亮投资10亿多元开始建设春江集团水泥厂。裴寨新村全体村民每人有2万元干股,凭自愿还可以再投资入股。到2010年,建成的两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两台7.5兆瓦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系统和两条水泥粉磨生产线,年生产熟料400万吨、优质低碱水泥500万吨。3000余名员工的春江集团解决了35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每年还给村民发放红利。2005年全村有60人外出务工,而到2012年返乡人数达到50人。2011年底,裴寨新村还在沿村公路边建了600多间门面房,把原先7米宽的道路拓宽到了20米。“门面房每平方米450元,就是建筑费用,现在已经安置了近500名村民在商业街做生意。”裴龙翔告诉本刊记者,现在裴寨流传的一个顺口溜:在路东是农民,到路西当工人,商业街里是商人,住进社区是城里人。

新村自身的意义体现在哪儿?张影觉得是环境对人的改变、文明新风对村民潜移默化的影响。村委会组织了盘鼓队、秧歌队,新村里随处可见是写着“用行动为党增光”这样的文化石。村集体向商业街商户征收的管理费被用于新村绿化和保洁的费用,而人畜分离、路面硬化和沼气利用也使得村庄得以保持清洁的环境。裴寨新村村口竖起了一面大镜子,裴春亮说,他希望通过照镜子让裴寨人自警自省:除了外表美,心灵更要美。为了扼杀攀比风,裴寨新村还创新性地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专门辟出5间房子给村民们婚丧嫁娶使用。“村约规定每桌最多12个菜2个汤,谁超标了,村干部就不会出席。这对村民可是事关面子的大事。”裴龙翔说。

裴寨新村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大年三十和初一,村民们都会自发地给裴春亮端来一碗饺子,常把他家里摆得白花花一片。有一年,裴春亮受邀去现场观看“春晚”,他特意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村民们,还叮嘱妻子:“初一早上不要起得太早,屋子里不要早早亮灯,让大家以为咱们不在家。”当初一早上,张红梅7点半才起床打开房门时,门口已经围了黑压压的一片人,每人手里都照例端着一碗饺子。“乡亲们说在电视里看见裴书记了,就说不如一起去接他。结果一下子去了20多辆车开去了新乡火车站。”裴龙翔告诉本刊记者,虽然干部津贴涨到了600元,但村干部显然都不可能指望这笔钱生活。“我们自己都有生意,也不否认可以借工作的机会多认识一些朋友,生意伙伴也会因为村干部的身份而更容易信任我们。春亮说过,他的资产吃两代也吃不完,想挣钱一心做生意更快,他真的是因为被村民们认可特别有满足感。”春江集团的生意全由张红梅主理,裴春亮一心扑在村事务上,“我们抱怨一两天见不到春亮,集团里的人说三四个月也见不到他一面。”

裴寨新村正在一步步变成裴寨社区。裴寨新村利用荒山集中居住、节约土地的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在张村乡政府的计划中,围绕裴寨新村的东、西、南,全乡其余23个村都将陆续迁居、集中居住。届时,裴寨将发展成一个拥有1.6万人的大型社区,而社区建成后将节约耕地1401亩。裴寨模式正在由裴春亮个人投资的一场试验扩展为乡里主导的政府工程,而裴春亮也由裴寨新村的党支部书记被升级为负责协调管理多个村庄的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他仍然个人出资为每户补助10吨水泥。目前他最为关心的是拦洪蓄水水库的建设:“裴寨缺水,不能眼睁睁看着洪水白白流走。建成水库,不仅可以解决灌溉问题,我们还可以借此发展‘农家乐’旅游和观光农业。”走进新村,最早看到的就是树立在门口一侧的大牌子,上面写着2011至2015年村里要做的10件实事。“现在还差社区浴池和水库,其他都提前完成了。”张影对本刊记者说。(文 / 贾子建) 村官亿万富翁裴春亮农村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