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与暴力冲突
作者:袁越今年夏天,中国大部分地区再次面临酷暑的挑战,南方很多地方的最高气温屡创纪录。与此同时,不少城市暴力事件频发,有网友戏称,这是因为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头脑发热所致。
这个解释听上去很有道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认真研究一下了。
事实上,科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气候变化与暴力冲突之间的联系,并且已经写过不少这方面的论文。本专栏曾经在2010年介绍过其中一篇影响较大的文章,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农业与资源经济系的马歇尔·伯克(Marshall Burke)教授,他研究了自1960年以来非洲爆发的所有大规模武装冲突,并且和气象台记录的当地平均温度做了对比,发现气温和内战频率密切相关,气温每升高1℃,发生内战的可能性就增加49%。即使抛开人口增加和政治因素,这一趋势仍然成立。
这项研究的起因是达尔富尔战争。有数据显示,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使得这一地区的平均降雨量在短短的40年里减少了30%,加剧了该地区的沙漠化,农业因此而大面积歉收,个别地区的粮食产量甚至减少了70%。这一变化迫使当地居民发生大规模迁徙,从而引发了和原住地居民之间的武装冲突。因为这一原因,联合国将达尔富尔战争称之为“人类历史上首场气候变化战争”。
接下来的问题是,上述结论能否扩展到其他地区呢?伯克教授决定借助最新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来自全世界相关领域的所有论文进行一次大规模统计分析。他和另外两名来自伯克利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合作,检索出所有与此相关的论文,从中选出了60篇数据分析做得比较规范的文章,用计算机对这批海量数据进行了统一的Meta分析,发现上述规律在全世界都适用。
具体来说,研究者将人类之间的恶性冲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大规模武装冲突,包括内战、部落战争和种族战争等等;第二类是个人犯罪,包括谋杀、抢劫、强奸和家暴等等;第三类比较罕见,整个社会系统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崩溃,包括领导人下台,政权更替,甚至整个文明消亡。数据分析显示,这三类恶性冲突都和气候变化有关,尤以第一类冲突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最为显著。
研究者还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当平均气温变得更热,或者降水量变得更加极端时,每发生一个标准差的改变,都将会使个人犯罪行为的发生率提高4%,群体冲突的发生率提高14%。按照这个速率,如果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加控制的话,到本世纪中期时,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人类社会的暴力冲突发生率将比现在增加50%。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论文的结果是有争议的。就像前段时间的那个关于中国供暖政策导致南北方人均寿命差异的论文一样,这项研究是由几个经济学家做出来的。经济学家们最擅长分析数据,从中寻找潜在规律,却不擅长对因果关系做出科学的解释。比如,这篇论文的作者猜测,气候变化很可能从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导致了暴力冲突的增加:第一,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比如干旱和洪涝等,从而引发粮食减产,加剧群体性暴力行为;第二,高温使得人的心理产生变化,从而导致个人犯罪。但是,这篇论文所使用的方法是分不清这两者的差别的,而这两个原因本质上完全不同,解决的方式也很不一样,如果不能区分出两者的差别,这项研究的意义就将大打折扣。
另外,经济学家进行这类研究属于跨界行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一些专业上的错误。比如,有人指出这篇论文作者研究的都是一些小时间尺度下发生的突发性气候变化事件,而目前正在发生的是缓慢而持久的全球气候变化,两者的内涵是很不一样的。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平均气温持续走高,如果按照作者的结论进行推算,人类社会的暴力冲突应该越来越多才对,可实际上起码在最近这几十年里,地球上发生的武装冲突的次数却是越来越少的,因为人类在其他方面的进步压过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篇论文就是错的。经济学家们确确实实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发现了气候变化和暴力冲突之间的关联,接下来就要看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们如何跟进,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所在。(文 / 袁越) 暴力气候变化冲突全球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