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海洋强国”的讨论

作者:宋晓军

有关“海洋强国”的讨论0( 2009年5月21日 ,170“兰州号”导弹驱逐舰在中国南海某海域进行编队远航训练 )

7月31日,国内媒体头版都刊登了中央政治局前一天下午就建设海洋强国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的消息。对此,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海外媒体,都直接联想到了几天前中国海军刚刚完成的两次穿越第一岛链围绕日本列岛航行一周的行动。同时,一些媒体还将中国已经建造了第一艘国产航母模拟舱段的消息做了辅助性报道。对于媒体上的这些报道,国内的一些资深军事迷,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关于最高领导层讨论“海洋强国”一事,一些军事迷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63年来一个逻辑上的必然。他们认为,从1949至1979年的第一个30年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而言,是“确保生存”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军队从东北方向到西南方向,打了朝鲜战争、中印边境反击战、中苏边境反击战和中越边境反击战。因此这个“时期”是显示国家抵御外来入侵的意志。从1979至2009年第二个30年,应该被认为是“维护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本应该处理两岸统一、周边的海洋权益和岛屿主权等一系列问题,确保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受干扰。但这个时期由于资源分配的偏差,使得“发展”的力度大大超过了“维护”的力度,致使“南海问题”、“台海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反过来干扰了发展。对于此点,中国与韩国、朝鲜的巨大贸易逆差,以及中国大陆与东盟巨大的贸易增幅,就是佐证。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家本应进入第三个时期——“调整秩序”时期。但由于在前一个时期“维护”与“发展”的失衡,只能一边“补”前一个时期的“课”,一边进入参与调整世界秩序的新时期。这种“二合一”的聚焦点,正是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真正的背景。

对于补“维护发展”的“课”与“调整秩序”并举的具体措施,一些军事迷认为应该尽快加大力度发展海军。他们认为,相对陆军而言,海军是一个更强调技术和财力投入的兵种。水兵、军官、士官必须紧密配合才能有效作战。而这种配合对每个人都提出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准要求。以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人口素质以及工业能力而言,正是发展海军的大好时机。

但也有军事迷认为,要接受当年作为大陆国家的苏联激进发展海军的教训。在美国撤出越南一年后的1976年,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出版了《国家海上力量》一书,首次提出了强调“制海权”的海军攻势战略思想。结果在太平洋上以强势应对美国海军,让里根领导的美国出现了“攻坚则瑕者坚”的结果。用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退役海军上将特纳(Stansfield Turner)的话说,苏联海军在制海方面只有否决能力,而美国海军有可靠的制海能力。所谓“可靠的制海能力”,是指在海上两点之间可以自由地调动舰队,以保护海上航线,并能持续停泊在某一点。而所谓“否决能力”是指对“可靠的制海能力”设置障碍,现在的中国海军充其量也仅仅是向拥有“否决能力”的方向努力。

那么怎么才能既要建设“海洋强国”,同时又要避免对美国海军形成“攻坚则瑕者坚”的局面进而在海上形成“乘瑕则坚者瑕”的效果呢?一位当了多年海军的军事迷认为,对于中国而言,既要尽可能避开美国最需要的那种过早形成海上对峙的“冷战”,又要让美国保持为自己所需要的一种持续威胁。他认为,美国目前在东亚正在打造通过强化结盟为主的“巧实力”,但更多是侧重在少花钱多办事的技术层面,而在处理非敌非友、非好非坏的“灰色”复杂局面方面,美国似乎既没有耐心,也缺乏经验和可持续的财政支撑。相反,有着几千年“治国平天下”历史经验积累的中国,目前却有着经贸和文化上的优势。事实上,在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的三天后,中国外长提出处理南沙争议的“三管齐下”方案,已有些这个意思了。对于中国而言,现在需要一种与国力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来自海上的“外部挑战”,这种“外部挑战”的选择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没有负面作用,反而有积极的正面作用。有意思的是,讨论到这儿,几乎大家都想到了一个最合适不过的“外部挑战”——日本。巧合的是,近百年前经济总量已为世界第一的美国,也把当时与英国结盟的日本作为太平洋上的“外部挑战”。(文 / 宋晓军) 海洋强国有关海军海洋讨论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