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限与下限
作者:谢九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要求,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中国经济的上限和下限,立即引发市场的无限遐想。7月17日,李克强对此做出更加明确的阐述,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应该说,中国经济上限和下限这样的提法并不让人意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上限和下限的具体底线在哪里。如果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今年的主要经济指标的下限应该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而上限应该是将通货膨胀水平控制在3.5%以内。
不过,如果考虑到新一届政府对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表现出来的决心,以及对经济放缓容忍度的提高,中国经济的下限应该低于7.5%这一官方公开水平。在7月份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峰会上,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回答中国政府能够接受的经济增速底线提问时曾经表示,6.5%或7%的增长都不会成为大问题。这一度让外界认为6.5%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底线,不过,官方媒体随后还是将增长预期的表述调整为和《政府工作报告》相符。如果综合考虑经济转型和就业稳定之间的平衡,今年经济增长的下限定为7%的概率应该较大,如果还是固守7.5%的增长水平,很有可能在增速下滑时再次匆忙出台刺激政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如果突然将增长下限下调太多,虽然长期看有助于中国经济尽快摆脱旧有增长模式,加速转型,但是短期内将对就业市场带来较大冲击,甚至可能影响中国社会稳定。2015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下限将会逐渐下移,到时候6.5%或许将成为可以接受的增长下限。
中国经济的增长下限为多少,决定了决策层是否或者在何时出台刺激性政策。李克强总理在7月9日首次提出经济增长率不滑出下限之后,市场对此一度解读为政府可能会出台刺激性政策来稳定增长水平,上证指数在随后两个交易日内大涨5%以上。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上涨7.6%,其中二季度经济增速为7.5%。如果从去年四季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3个季度持续下滑,从去年四季度的7.9%到今年一季度的7.7%再到二季度的7.5%,如果延续这样的势头,下半年经济增速跌破7.5%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如果以7.5%作为经济增长下限,下半年不排除会出台一些中等规模的刺激政策,比如以加快棚户区改造等作为突破口等等,如果以7%作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下限,今年中国经济滑出这一下限的概率还是很低,这也意味着短期出台刺激性政策的必要性并不大。不过,无论怎样定义中国经济的下限,类似“4万亿”的刺激政策再次出台的可能性都很低,结构转型仍将是中国经济未来的主线。
从下半年经济形势看,进出口将是最为疲软的环节。今年5月份之前,由于大量虚假贸易套利活动的存在,中国的进出口数据一直表现得非常靓丽,4月份我国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分别高达为14.7%和16.8%,一度引发广泛质疑。5月份以来,随着有关部门开始打击虚假贸易套利行为,中国进出口的真实面目开始浮出水面,最新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一季度大幅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的进出口增速出现17个月以来的首次双双负增长,其中出口下降3.1%,创2009年10月以来的最低值,进口下降0.7%,为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负增长。由于外需疲软,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冲击,下半年的进出口将会继续承压,商务部发言人近期在谈及全年的增长目标时也坦承,“现在来看,全年出口更加严峻、复杂,要实现今年外贸预期发展目标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今年中国外贸的增长目标是争取和GDP增速保持同步,大致意味着7%~8%的增速,去年我国外贸增长目标为10%,但最终仅仅增长了6.2%,今年是否会连续两年无法达标,依然充满悬念。
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依然是目前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动力,上半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至53.9%,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引擎。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超过20%,比去年同期增速加快了3.7个百分点。在上半年中国经济众多疲软数据中,房地产相关数据最为靓丽,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强,房地产调控的难度也就越高。投资在今年上半年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也显示出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波折重重。
上半年经济数据中,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仅为45.2%,这显然是一个让人失望的数据。最近连续几个季度,消费都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贡献度一直保持在60%左右,即使今年一季度消费有所放缓,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还在55%以上,保持着经济增长第一大引擎的地位,但是二季度消费拉动力快速下滑,投资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
消费贡献度大幅下滑,除了因为反腐行动对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明显放缓,其中城镇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增速仅为6.5%,大大低于同期经济增速,这也显示出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非一帆风顺。居民收入增速如果明显放缓,中国经济向消费转型也就困难重重,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已经清晰揭示出这一点。今年2月份,历时8年之久的收入分配改革虽然终于面世,但是改革的力度明显不及预期,随着上半年消费贡献度大幅下滑,收入分配改革还需要大力推进,长期来看,要使得中国经济增长不滑出下限,必须要让消费始终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
除了经济增速外,中国经济的另外一大下限在于就业水平。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速,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合理的就业水平,某种意义上看,就业水平的下限比经济增速的下限更为重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描述,今年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这一目标基本上和过去几年保持了一致。
从最近几年看,我国每年的实际新增就业人数基本上保持在1100万~1300万,大大超过900万人的官方预定目标,这也意味着,我国最近几年实际上的就业下限其实是1100万人,这样的就业水平可以较好地保证社会稳定。如果在1100万人的就业水平上往下调整,到达什么样的就业水平才不至于触发社会稳定问题,官方表述的900万人应该是底线。如果说经济增速的真实下限可能会低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我国的就业下限不会比《政府工作报告》更低,也就是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人口不会低于900万人。过去几年,中国经济虽然面临各种挑战,但是就业数据始终保持着很好的表现,但是今年是否还能继续延续良好表现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年份,将近700万的大学毕业生,就将对900万人的新增就业目标带来巨大冲击,如果考虑到吸纳了巨大就业的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900万就业目标的下限也面临不小的考验。
与经济下限目标面临的压力相比,中国经济的上限似乎要相对轻松一些,按照年初预定目标,今年的通货膨胀目标是控制在3.5%以内。刚刚公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1~6月我国CPI同比上涨2.4%,大大低于预期目标。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全年的通胀将就此保持在较低水平。中国的物价波动向来频繁,能够触发通胀的因素极多,尤其是食品因素,其波动往往很难控制,仅从猪肉价格来看,在经历了长时期下跌后,6月份猪肉价格已经开始出现反弹迹象,下半年是否会再次迎来一轮上涨猪周期也很难预料。从货币供应来看,“钱荒”风波之后,商业银行开始收缩放贷热情,6月末的M2增速回落至14%,不过这仍高于13%的预定目标,显示出下半年货币政策仍有紧缩空间,只有货币闸门不再大开,防住通胀的上限才能得到保障。即使以3.5%的通胀上限来看,其实还是高于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如果从避免居民财富缩水的角度来看,3.5%的通胀上限,还应该有更多的下调空间。(文 / 谢九) 上限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