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与“棱镜门”

作者:宋晓军

塔利班与“棱镜门”0( 2月12日,运载北约军队物资的卡车穿越阿巴边境离开阿富汗 )

在全球媒体炒作“棱镜门”主角斯诺登滞留俄罗斯之时,6月24日伦敦夏令时22时24分,最先报道“棱镜门”事件的《卫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特使仍致力于与塔利班进行谈判”的报道。如果以12年这样一个长时间尺度来审视塔利班和“棱镜门”这两个让美国头疼的“人为因素”,就会发现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即小布什政府发动至今已进行了12年的“反恐战争”留下的“战略负资产”。

先说塔利班。塔利班作为“战略负资产”的显现,主要是关系到当下美国已经悄悄开始从阿富汗撤军。根据2013年2月19日北约公布的50国驻阿富汗国外军队人数为10.033万人,其中美军的人数为6.8万人,占总驻军人数的67%。根据4月27日出版的《经济学人》报道,奥巴马政府计划在未来用18个月,要用2.8万辆卡车、4万艘航次的海运轮船,将美军在阿富汗的装备运出。装备运输耗资大约30亿美元,加上伴随运输的2.9万人,总耗资大约60亿美元。而其他的49个国家则要各自承担运输费用。

事实上,在这次巨大的“撤军行动”中,最麻烦的就是阿富汗并不是一个靠海的国家。美军要把如此多的装备运输到邻近国的海港,有两条路线:一是北路,即向北穿过萨朗山口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再转上苏联在中亚国家铺设的铁路,抵达黑海和波罗的海。按照美军专业人员评估,这条路虽然看似安全,但费用昂贵且转运缓慢。主要原因是中亚国家要求装好的集装箱必须开箱检查,且收费昂贵,此外,海拔3900米的萨朗山口附近由于有雪崩,道路要进行维修。这样,美军还是打算将80%的运输放在南路,即从阿富汗南部的开伯尔山口出去,进入巴基斯坦的北部,然后沿公路运到卡拉奇港。这条路最大的问题是安全和外交。换句话说,就是要处理好与塔利班及巴基斯坦的关系。而这正是不久前美国中东特使绕开阿富汗政府准备与塔利班代表在卡塔尔多哈谈判的真正原因。

接下来说“棱镜门”。有关这个问题实际上还在发酵之中,因此这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的收益,目前还无法全面评估。但就被一个“临时工”披露了内容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而言,无疑也是对小布什政府12年前发动的那场反恐战争的一种清算。这一点,从事后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补救就可以说明问题。先不说政治、军事情报、道义上的损失,以及所涉及的包括微软、谷歌、雅虎以及苹果等IT商业巨头在信誉上的损失,就是在战略结盟上的损失现在都无法评估(按照斯诺登透露的数据,印度是美国国家安全的第五大监视对象,对其情报收集数为63亿条,甚至超过了中国和俄罗斯)。

如果我们换一个比较“有形”的角度去看塔利班和“棱镜门”这两个“人为元素”,就可以发现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杠杆效应”。比如塔利班,让美军最头痛的就是它们的简易爆炸装置(IEDS)。按美军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阿富汗制作IEDS的成本在386~1.9593万美元不等,其中上万美元的IEDS要算上所用汽车的成本。而就这样低成本的“武器”与塔利班结合后,却依然困扰着美军6万多人撤离。再比如,2007年实施的“棱镜计划”,每年耗资约2000万美元,却被一个“临时工”用一个U盘将其部分内容轻易拿走至今无法找回。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塔利班还是“棱镜门”,都表明了由小布什政府发动的为时12年的“反恐战争”所积累的“战略存量”的脆弱性。

说到这儿,再说说塔利班和“棱镜门”对中国的启示。“冷战”后,美国利用其优势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上积累了大量的“战略存量”。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工业人口迅速增长的优势,正在创造巨大的发展增量。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这些发展增量迟早会转化为“战略存量”。而塔利班和“棱镜门”这两个让美国头疼的“人为因素”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国家领导层一旦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判断,以往积累的“战略存量”很可能就变为拖累国家创造新的发展增量的“战略负资产”。有意思的是,当我把这个感想在饭桌上与朋友交流时,一位炒股票的朋友突然问了一个国内讨论最热的话题:现在所谓的“钱荒”,也是高层防止发展增量变为“战略负资产”的一种操作性尝试吗?(文 / 宋晓军) 棱镜塔利班

上一篇: 切尔斯基十年
下一篇: 真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