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有成本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老傣)

两个生产草莓的农民来市集找我,想合作。我问用没用药,因为现在种草莓、西红柿、黄瓜之类,使用膨大剂、杀菌剂、杀虫剂的非常多。他们说:“没用,一丁点也没用。”

我们有个种草莓的合作基地在丹东,每年夏天都密闭暖棚,靠长时间的高温来灭菌、灭虫。即便如此,冬季仍免不了用药,当然不是违禁或者限制使用的药物,而是符合有机标准的哈茨木霉菌等生物药。这两位能完全不用药,令人惊奇,成本也低得跟西红柿一样。问如何做到,却得到一大堆极不靠谱的回答。就对他俩说:这个问题国内顶级专家都解决不了,你们挺厉害呀。听出来我不高兴,其中一个讲,育苗时用了点药,坐果后就不用了,保证没残留。两位农民坚持说没问题,还跟我商定了隔天送交样品的时间、地点。我一直等,现在10多天过去,他俩杳如黄鹤,人间蒸发了。其实普通农产品尽管使用农药、化肥,只要严格执行现有国家标准,单就安全性而言,并不比有机、绿色产品差。也就是说,追求有机、绿色,本该是为环保和情调,一种小众生活方式而已,与安全根本无关。问题是普通农产品生产的现状触目惊心,有机、绿色的本意因此被安全诉求遮蔽。另一个问题是,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生产者也深为怀疑,凭什么来证明你的产品没激素、农药?这样的想法当然有道理,说实话,如果经营出现持续亏损,能不能始终坚守底线不作假?连我自己都怀疑自己,更不要说消费者了。目前国内安全农产品行业普遍运作不佳,除了价格,可信度差是其面临的最大困境。起于诚信又阻于诚信,读书时经济学老师说,道德是有成本的,看来没错。

一个多月前去了趟北京,观察了两天北京安全食品市集,见到不少行当里重量级人物,还参加了一个小范围的研讨。印象深的是种植沙棘出口德国的一位老总,说他们的基地在内蒙古沙漠深处,200里内,别说污染工厂,人影都难见一个,可产品检测硫化物等指标还是没达到欧盟标准。德国人严谨,按发芽、开花、坐果、采摘不同时段分别抽样回国检测,用一年时间总算弄清了原因。农民的生产维护无任何问题,但风和雨很不争气。那还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啊!老总叹息:你说成天雾霾的北京,周边的那些农场,谁敢说自己的产品真正能达到有机标准?能坚持不用化工肥料和药物已经算不错了。这个话题被大家引申开来,就是我们要不要主动跟消费者说实话?因为有些话一出口,必然会影响购买欲望。比如认证证书那张纸,其真实程度业内人士谁心里没数呢?真的不是没有,但手持证书的人,有多少敢说自己的产品比没证书的石嫣她们更好。你如实说用药了,虽是安全的药,毕竟用了。或者说真没用药,但受水土空气等因素影响,还达不到有机、绿色标准。而有人拍胸脯说自己的产品完全达标,你的客户就被他抢走了,这样的事不是没发生过。又比如为快速取得消费者信任,几乎所有的安全产品生产者都宣传自家产品口感比用药的好,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安全产品的口感不如用药的。也有靠菜叶上的虫眼证明安全的,那些信以为真的消费者也不想想,没被农药杀死的虫子会绝食吗?还有其他一系列问题,都很现实,直接影响经营者利益。

那到底该不该如实说呢?研讨者各说各话,没有共识。我跟多数人一样,觉得还是要如实说,哪怕为此付出代价。 成本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