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力报告”与红场阅兵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5 月 9 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军事俱乐部的成员身着苏联军服游行,庆祝胜利日到来 )
北京时间5月7日,美国国防部再次发布了自2000年后的第14份《中国军力报告》。5月9日,俄罗斯进行了第68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的红场大阅兵。由于这两个新闻事件靠得很近,因此“连轴转”地在媒体上对这两个新闻事件进行了评论。事后,又难免让我对这两个新闻事件产生了一些“穿越式”的联想。之所以联想,是因为在事后的一次饭局上,我发现很多人不是忘记了过去,就是由于年龄小根本不知道过去。
5月7日后,我注意到有的媒体提到今年美国国防部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并不是篇幅最长的,而篇幅最长的是2011年的“报告”,比今年多了一页。这个信息让我在电视台直播俄罗斯红场阅兵时联想起了1981年时美国国防部公布的史上篇幅最长的《苏联军力报告》。30多年前伴随着这份最长的《苏联军力报告》,是里根政府大幅增加军费、酝酿“星球大战计划”的年头。与之相反的是,2011年恰恰是奥巴马政府面子上大谈“重返亚太”而实际上开始酝酿削减军费的年头。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仅从工业总产值的角度上看,显然无法得出答案。当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从1950年仅为美国的30%到1980年为美国的80%以上,这看似很猛,而再看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到2014年很可能就接近美国的300%。再看1981年的《苏联军力报告》中的一个指标:弹道导弹核潜艇69艘,巡航导弹核潜艇110艘。而2013年版的《中国军力报告》中,中国核潜艇数量不过是30年前苏联的2%。这个对比恰恰说明了在2013版美国国防部《中国军力报告》中的“重点”是“黑客攻击”和钓鱼岛。至于“报告”中那些“武器硬件”的描述,已被军方人士辨别出来,其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国内军事论坛的“加工、润色版”。
其实,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防部每年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本质上是国防部向国会多要“人吃马喂”费用的一个凭证。而30年前美国国防部发布的《苏联军力报告》中,确实“硬货”非常多。也就是说,苏联当时的目标是与美国玩“争霸”。如果按照“目标—总量—结构—政策”这个排序去分析,30年前苏联用占美国工业总产值80%以上的“总量”,搭建了一个与美国争霸的军事装备“结构”,回过头来看,正是苏联这种倾全力搭建的争霸“结构”促使美国里根政府也对应搭建了一个更坚固的争霸“结构”。按照流行分析,苏联的解体正是因为这个过于极端和扭曲的“结构”。“冷战”后接手美国的克林顿自然知道这一点,可是正当他“拆卸”这个争霸“结构”时,不仅遭到了国会中共和党的极力阻挡,而且又被后当选总统的小布什进行“加固”。事实上,这种“结构”背后既有包括军火商、军队等“分利集团”,同时还有一个所谓的“军方习惯”。比如在今年5月9日俄罗斯红场阅兵时,可以看到已被前任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的所谓“新面貌”改革改为旅的第二近卫摩步师(“塔曼”师),又被恢复了师的编制。其中原因就是军方极力反对,理由是将师都改为旅,将从编制体制上破坏俄军上世纪30年代提出、并经过“二战”检验的大纵深作战理论,这样就无法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实现战略平衡。
现在我们在从“目标—总量—结构—政策”这个排序上梳理一下中、美、苏这个曾经被称为所谓“大三角”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桥段”:“冷战”后期恰恰是中国与美国联手10年使得苏联无暇调整对上影响总量、对下影响政策的争霸“结构”。如今恰恰又是中俄“各取所需”的合作,让美国担心调整争霸“结构”会出现战略收缩上的“多米诺”。换句话说就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有很长时间是世界性大国把结构调整得更均衡的“战略头寸”。说到这儿,一位年龄大的朋友说:现在中国是该自己攒“战略头寸”的时候了。关键是中国要的“战略头寸”是什么?一位“80后”网站主编说:我认为中国当下的“战略头寸”,主要是让今年近700万大学毕业生能在今年新增的900万个岗位里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同时这几年大面积承诺的城市、农村医疗保险的资金国家真能通过正常税收挣出来。这时年龄大的那位朋友说:最好别提高退休年龄,同时保证我们这一代的退休金满额。饭桌上一位从美国回来探亲的朋友说:这与美国很多人想的一样。 中国军力报告阅兵红场阅兵军力红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