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航母值不值?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核动力航母值不值?0( 2012年12月,服役了51年的世界第一艘核动力航母、美国海军“企业号”正式退役 )

3月21日,路透社报道美国国防部当天与亨廷顿·英戈尔斯工业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4.07亿美元的合同。合同内容是为美国下一代核动力航母福特级的第二艘舰——“肯尼迪号”采购材料,以维持该舰的正常建造周期。而就在这条新闻发出的4个小时前,《连线》杂志知名军事专栏作家埃克斯(David Axe)刚刚发表了一篇博客,回应一天前由一位海军上校撰写的一份要求海军逐渐退役核动力航母的报告。那么核动力航母到底值不值?由此也在刚刚拥有一艘常规动力航母的中国引起了军事迷们的讨论。

3月20日,美国海军上校、历史学家亨德里克斯(Henry J.Hendrix)在新美国安全中心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是一艘航母的代价?》的报告。在这份12页的报告中,主要通过一些成本的对比,论证美国海军即将建成的下一代核动力航母在成本效率上并不划算。比如他认为,下一代福特级核动力航母测算的全寿命费用为135亿美元,但根据“布什号”核动力航母建造情况看最终可能翻一番。而5艘驱逐舰的全寿命周期费用仅为100亿美元。虽然驱逐舰不能携带F/A-18型“大黄蜂”舰载机,但是可以携带与一艘航母打击力相当的高精度“战斧”巡航导弹。再一步测算,一艘核动力航母每天的运营费用是650万美元,而5艘驱逐舰每年的运营费用仅为180万美元。在说到F/A-18型“大黄蜂”战机的成本时,他拿出的统计数字是在过去的10年里,包括舰载机和陆战队在陆上部属的1000架“大黄蜂”战机共投下和发射了1.6万枚炸弹和导弹,平均每架飞机在10年中就投下或发射了16枚炸弹和导弹,而每一次投下或发射的成本为750万美元。在说到核动力航母的战场生存力时,他特别提到了中国的反航母弹道导弹“东风21-D”对航母的威胁。亨德里克斯认为,虽然他并不认为海军要牺牲远程航母的打击能力,但海军从目前开始应考虑停止采购价格昂贵且生存力不断“贬值”的核动力航母,转而寻找成本、效率更平衡的替代平台。

第二天,《连线》杂志的军事专栏作家埃克斯就沿着“报告”的思路,列举了目前三个可替代核动力航母的平台。首先是美国新一代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它的排水量是核动力航母的一半,但成本却不到航母的1/3。理论上说,该型舰可以搭载新一代的F-35B垂直起降战斗机,同时由于价格便宜可以多建造,满足多部署以显示海军“存在感”的需求。但是该型舰没有蒸汽弹射器,尚不能在F-35B服役时间不确定之前搭载F/A-18战机和正在试验的无人舰载机X-47B。同时,这种两栖攻击舰防空能力更弱,同样面临着中国反航母导弹的威胁。第二个替代平台是美国海军正在将大型油轮改装成双层甲板的水面平台。虽然这种平台成本只有5亿美元,为核动力航母的4%,而且可以提供F-35B的起降甲板,但一是几乎没有任何防御能力,二是其航速只有核动力航母的一半,不适合海上机动。第三个替代平台是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改装的巡航导弹潜艇(SSGN),每艘潜艇可携带154枚“战斧”巡航导弹,攻击力与航母相当。但这4艘艇毕竟在2020年将退出现役,可取代的只能是更多地建造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这样不仅成本不低,而且海军的兵力结构将发生彻底改变。因此,埃克斯认为目前只能维持现状,等待下一次海军武器的革命。

对于亨德里克斯与埃克斯在纸上“一来一往”的讨论,中国的军事迷们的讨论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虽然中国提出了要建设“海洋强国”且海上贸易通道对中国来说越来越重要,但中国现在还是要坚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原则,不应急于建造运营、维护成本过高的核动力航母。而另一派则认为,建设“海洋强国”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实力上。趁着现在劳动力和材料及工时成本还可承受,至少应该先参照先发者做过的项目,把该搞的项目搞起来,中国不可能永远靠反航母导弹这类武器保护自己不断扩大的“利益边疆”,只能在增量的动态中寻求平衡。在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又有一种观点冒了出来。这种观点认为,即使中国现在发展核航母,在短期内中国的海上力量也不可能与美、日海上力量在第二岛链内实现“平衡”。现在关键是要分清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量?否则就像“老大”刚刚在俄罗斯说的一样,身子在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20世纪。 航母核动力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