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中的半木实践

作者:黑麦

吕永中的半木实践0

吕永中的“半木实践”是从2004年左右开始的。那阵子,尚在同济大学执教建筑室内空间的吕永中在上海市区买了一套房子,房子装修完,永中迟迟不去买家具。“可能设计师在购买设计类产品的时候都比较挑剔吧。”最终,永中决定自己动手设计家具。那一阵,吕永中喜欢摄影,没事儿总往徽州跑,在那里,他拍摄到了徽派建筑。在“徽州古建三绝”的民居、祠堂和牌坊中,找到了一种可以被形容成“堂堂正正”的尺度——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的韵律美,且建筑本身的古朴蕴藏着一种变幻,马头墙、小青瓦、石雕、木雕、砖雕使整体建筑显得堂皇。

不久,吕永忠设计出了他的第一套作品——行走系列,并将它们安置在新房内。曾有人将他的第一件作品,“行走的桌子”描述为“一座微型的木结构房子”,中间一整根横梁和4块肋板支撑起沉重的玻璃台面,4条倾斜的桌腿相当于房屋的柱子,全部用榫卯结构完成。“‘行走系列’的灵感与徽州有关,那是我第一次尝试将中国古建筑中的元素带入到家具设计中。”吕永中说,“建筑和家具设计有很多相似之处。”利用自己设计的家具及客厅近乎两层的标高,吕永中将家变成了“带花园的小楼”,“篆书”系列的沙发和茶几围绕着一棵3米高的香樟树,在吕永中看来,这个以假乱真的院子有着强烈的生长性。

在吕永中的展览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幅草图,吕永中所绘的是一座漂浮在水面的“船屋”,这个灵感来自安徽大别山天堂湖的某次度假,在他看来,船屋的设计可以让居住的人有一种“空谷幽兰”式的隐居冥想。“不过,我现在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安置这个设计,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住到里面去。”吕永中说,“在船屋尚未落户之前,我先把它的设计变成‘片舟桌’,‘片舟’的桌板是中间厚、两边薄的抛物面,波浪起伏的钢板像张开的铁弓一般支撑着整个桌体,弓有张力,厚薄不一的面板同样产生出一种呼应。”吕永中说,“片舟”既可以做长凳,又可以做茶几,以胡桃木和不锈钢制作,它能引发人们产生安静、漂浮和一触即发这三种从极静到爆发的想象。

到了2008年,吕永中打算为他的“半木”家具找一个展厅,不久,他寻到毗邻苏州河的一栋老建筑,这栋老屋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由湖州丝绸商人建造,17米长的顶梁下,墙面上早有了些许斑驳。屋外是嘈杂的菜市,上演市井戏剧。“我的设计离不开生活。”吕永中觉得这是他选址的最大因素。

“作为建筑师,我曾经喜欢用大量的金属、水泥来完成我的作品,后来,我坐在一把舒服的椅子上,突然意识到,我双手触摸的是生命,而并非油漆。”自此,在吕永中的设计中,他更多地利用材料的性格、伸展、线型创作,在空间上,也从具有空间感的几何形态做起,使每一件家具都达到一种“中国的本原”——一面空灵、一面扎实。今年12月,洪晃将吕永中的部分优质作品第一次带入北京,专在歌华设计馆策划了“半木实践”展览,这个展览将一直延续到明年2月。

吕永中的半木实践1

专访吕永中

三联生活周刊:“半木”这个名字从何而来?

吕永中的半木实践2( 吕永中作品:新宋扶手椅,徽州大班台,徽州博古架和徽州圈椅等  )

吕永中:这些年来的中国,一直在追求一种“满”的状态,人们多数看到的是一种所谓的“成功”文化,那么我想,“半”应该会是一个很好的状态。这个“半”字相对于“满”,可以被理解为物质与精神的一种平衡;也可以说是留有余地,很多人欣赏绝对的、纯粹的,那么这个“半”应该给人更多的空间,去休息、想象。

我认为,“半”应该是中国人的某种核心价值,它不似符号化的山水、太极、功夫,相对于目的来说,它应该是过程,不是终极享受的那种。我打个比方,日本的禅、园林都是静止的、极致的,但是我们中国园林讲究的是植物的生长过程之美,且在园林中走到不同的位置,都可以欣赏到景观的不同。“半”的意思更像是一种临界点,是有所指向的,通过不同对象,赋予它更多超出原来固有的“满”状态的理解,这与中国的哲学有些关系,与我们的生活哲学亦有关联。

吕永中的半木实践3( “水平线” 桌凳 )

每一样材料都会带来一种思考,它们的特点、性格、属性不同。在过去,西方造房多用石头,我们的老祖宗多用木头,与生活有关的很多东西都是用木头来制造的。当你建好一座房子,搞好内部的陈设,这样物体就包围着你,当你在触摸着这些材质的时候,它们也在影响着你的内心思考、对于生命、宇宙的理解。木头是很能够代表东方文化的东西,也是人的一种状态。我们过去常说,某个人“木呆呆”、“发木”,但是这种自由的、慵懒的,事实上可以去冥想的时间,现在越来越少了。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如何运用“中国文化”去结合“变化中的现代生活方式”的?

吕永中的半木实践4( 徽州百宝柜 )

吕永中:现在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价值观需要融入到设计中,如何把这些东西变成当代生活方式这很重要。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的消费者很喜欢购买日式家具,觉得很干净、整洁、轻巧,事实上,用过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那种式样的家具并不适合中国人。日本家具设计的精巧,是空间局限造成的,我们在最初被那种清清白白的设计所打动了、购买了,这就是我说过的“半”的状态。事实上,我们一边需要空灵的东西,另一方面也需要扎实的结构,我想这是今天的中国人所需要的设计产品。我所设计的家具是入世的,它应该像今天人们的精神状态一样,保持一种从容。

三联生活周刊:建筑设计与家具设计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又有哪些不同?

吕永中的半木实践5( 吕永中(左)与策展人洪晃 )

吕永中: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做过一些家具,当然也只是在空间的项目中完成的,不足以称作家具设计,因为那并不是在家具设计的思维模式上的。最初上手的时候,我觉得不难,因为家具所表达的东西与建筑空间的设计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挣脱地心的引力、空间体系、与使用者的关系、文脉等等。后来,我发现了木材的伸缩性,而且每一种木材都有它自己的特性与性格,处理得微妙,家具的成品就得当;雕琢得越持久,使用时才能持久满足。

(文 /  黑麦) 半木永中实践家具吕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