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土地究竟谁来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母亲说,这几年村里的土地都租给了外地人栽牛蒡,一亩地每年能有600元租金。我说这是好事情,土地集中耕种,有规模效应,抗风险力强,收益也会提高。学过两年经济学的我,跟母亲洋洋得意地卖弄了一下。但母亲说,我说的她不懂,她只知道农村的地确实没人种了,村里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哪里还抡得起锄头?不如拿这一份租金,省心省事。旁边的两个村,也是租给了外地人,分别种了葡萄和蔬菜。“你说奇怪不?农村人不种地,反倒是城里人不好好享受生活,来乡下租地种,受那份子罪。”母亲又补充了那么一句。

我的家乡在江苏北部农村,那里属黄淮平原,又毗邻微山湖,可谓沃野千里,阡陌相连。无论年景如何,几乎都有好收成。村里有土地300多亩,人均1.2亩,从我有记忆时就没变过。那里一年能收两季,夏季收小麦,秋季收玉米或稻谷。按照每亩1000斤算,两季也有2000斤收成,大概也能卖2000元左右。现在国家不收公粮,扣掉农药、化肥、种子及收割花费,两季算下来,仍能收入1200元以上,可比租地出去的收入高了一倍。

当然,我也理解母亲说的。村里的年轻人,考出去的自然不用多说,那些初中毕业还没毕业的,也不愿待在村里,早早选择了外出打工。如果说我们的父辈,愿意拜师学艺、成为建筑工、水暖工、装潢工或者木匠等,从事较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年轻人则更愿意从事哪怕收入低,但劳动强度不大,还够“体面”点的工作,比如进入工厂,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螺丝钉”。这些年轻人过着像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他们还建立了村里的第一个QQ群,已有几十个年轻人加入,还有一些“70后”也在其中。他们渐渐“脱离”农村,再也没有时间,再也不愿意从事农活。他们的故乡,越来越年迈的父母,打工中途结婚生下的孩子,就成了留守老人和儿童。而地里耕种的身影,多年来不曾变过,都是我们的父辈。

我问母亲,包地那人这两年收成如何。“收成不错,就是没赚到钱。听说,去年种的牛蒡,市场行情不好,没赚也没亏,也还过得去。今年就没那么幸运,菜花和白菜卖不出去,据说收入还不够种子化肥及工资。”母亲说,“估计明年那人不会再来包地种了。”其实,我觉得城市里的萝卜白菜,一直都没有低于一元钱一斤呢。当然,这背后的原因更复杂。我说没有包地的,你们年龄也大了,就将地给人家种吧。母亲说,给出去也不容易,再说,手里有块地,每年能收些粮食,心里也踏实不是。但是,他们还能坚持几年?10年、20年?可他们要是不坚持了,这地由谁来种呢? 来种农民土地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