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军事现代化有点儿慢?
作者:宋晓军( 12月12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来到位于平壤的卫星控制综合指挥所,下达“光明星3号”卫星发射的命令 )
12月12日,朝鲜“光明星3号”第二次发射的成功,一下子将已热衷于“枪长炮短”很长时间的国内媒体的报道吸住了,使很多通过媒体了解军事信息的人,忽略了当天两则很重要的国内军事信息,而这两则信息却引起了国内一些军事迷的热议。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结合几则来自美国媒体的军事信息,讨论的焦点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不是有点儿慢?
从11月30日~12月13日,深受美国年轻人关注的《连线》杂志网站连续发表了五篇文章。这五篇与战机相关的文章,内容分别是X-47B舰载无人机、欧洲无人机的新发展、美空军可能在悄悄发展无人战斗机、美国再次发射迷你航天飞机X-37B和分析美国隐形战斗机的优势。由于这些内容多少都与航空航天装备的发展相关,自然会引起军事迷们的深入讨论。鉴于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和不久前珠海航展上中国对航空航天装备最新发展的展示,一些军事迷认为,美国这次的“舆论预热”,有点类似“冷战”初期美国推出的“大规模报复战略”。简单说,所谓“大规模报复战略”是源于“冷战”初期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决胜”思路。这种思路在1953年被艾森豪威尔政府接受后,美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竭力主张贯彻该政策。他们的理由是:美国只要在战略打击能力上远远超过苏联,不仅可以遏制大战的爆发,而且因苏联担心局部战争导致大战的爆发,也可以遏制局部战争的爆发。也就是说,60年前美国为在军事上遏制苏联,曾设想过适用空军的“长、重、大、核”,而60年后美国是不是试图用发展“短、轻、快、隐(隐身)”的航空航天装备来遏制中国呢?
对于这种通过历史类比的说法,一些军事迷认为,当年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是基于1945年两次核武器在日本的实战应用而加大投资与苏联拉开差距,最终达到“吓阻”苏联的目的,这与目前美国探索发展“短、轻、快、隐”的航空航天装备还有所不同。虽然无人机和隐形直升机在阿富汗、利比亚和杀死拉登中有过实战战例,但与当年使用核武器划时代的意义不能同日而语。当年美国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结果是,催生了苏联弹道导弹技术的快速发展,最终迫使美国为能介入局部战争还是重新制定了“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而目前美国并没有基于航空航天“短、轻、快、隐”的技术路线,制定出一个真正转型的军事战略。从这个角度看,这应该是美国在产业空心化和人力成本上升后,利用其航空航天及网络通信优势“存量”设想出来的一个遮挡其“战略收缩”的新版本。
那么面对美国的这个“战略收缩”版本,中国应该怎样制定军事现代化战略呢?有一位军事迷引用12月12日这天报道的中央军委主席讲话内容和总参战略规划部长发表的文章做了分析。前者提出了“能打仗、打胜仗”,后者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果按照目标-模式-战略的顺序去理解,中间模式应该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的方针。概括下来就是:到2020年,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目标是“打胜仗”,发展模式是“军民融合”,是基于“基本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有重大进展”条件下的积极防御战略。
如果按照这个框架再向下推,“打胜仗”肯定没有什么质疑。“军民融合”是与国家经济建设战略中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重合的也没有问题。关键在于第三层。由于“基本实现机械化”与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上升趋势相吻合,再加上中国潜在的制造业动员能力,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第三层中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些不够明确。如果按照“军民融合”的模式推论,“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应该还有一组与国家工业科技发展战略相互配套平衡的政策、指标。比如在民用产品中推广“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使用,在网络通信领域里主张尽量使用如“华为”、“中兴”一类的国产设备等。除此之外,还要加大投入研发中国自己的操作系统和高端芯片。这些不仅是实现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必备基础,也是常说的所谓“机遇期”。因为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美、苏“冷战”的“受益者”了,否则,美国怎么会竭尽全力地在国内排斥“华为”、“中兴”一类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通信企业呢?(文 / 宋晓军) 中国军情军事空军武器有点儿现代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