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等

作者:王小峰

每到岁末,电影院都比以往热闹,一些重量级大片都在这期间上映,票房竞争也就比以往残酷激烈。毕竟,现在动辄就是几千万元的投资,票房有闪失,谁也赔不起。

一部电影的票房收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导演、演员、故事、宣传效果……观众是否喜欢一部电影,只有看完才能知道。所以,电影上映前的宣传工作就显得很重要,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观众忽悠到电影院里去,只要他花钱买票,就什么都好办了。

过去,一部电影拍得如何,只有媒体做出反应后,观众才会知道是否值得去看。但这种传播方式比较慢,覆盖面也有限制,被忽悠的人少,票房效果自然就会差很多。现在好了,有互联网,随时随地都可以传播。制作方也看到网络的宣传推广效果,几乎在上线前一个月,就开始制造宣传攻势,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到。

让很多电影制作公司头疼的是,现在每个网民都可能是一个影评人,说好说坏你是控制不住的。过去,电影公司花点钱就可以把一些影评人搞定,进行正面宣传,至少可以让那些想说坏话的影评人闭嘴。但现在,观众在电影院里就可以通过手机直播观感,发到微博上,喜恶一目了然。每个人的评论都可能影响票房效果。

按照传统大众传播学的说法,受众永远是在一个信息不对等的前提下被动去消费的,当头几拨的“受骗者”醒悟过来,传播他们的观点时,才会影响到其他受众,这其中包括媒体的观点。如今,这种信息不对等转移到互联网上,只要是卖家想卖掉自己的东西,他永远会让买家处在信息不对等的位置上,这就是买的没有卖的精的原因。你只有掏钱亲自看了一场电影,才能跟它对等。

传统媒体数量和覆盖面积都有限,所以受众一般只会选择自己平常能接触到的媒体,传统媒体可信度较高并不是因为它保持客观公正,而是白纸黑字会先入为主让人觉得真实可靠,它的有限报道可能会直接影响受众的判断。但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是自媒体,作为网民,此时再去凭借几篇评论来决定是否去趟电影院就显得有些冒失了。所以网民一般会去选择那些所谓有影响的网络精英的观点,或者将密集的信息综合在一起判断,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口碑。毕竟,制片方的主动宣传会让人产生怀疑——是否言过其实。

可问题是,在你决定相信精英人士的评论之前,制片方可能早就抢先一步把他们搞定了,至少在一部电影上映的头一周,很多评论都是假的。这一点在《无极》上映时最为明显。随着自媒体话语力量的不断增强,电影制作方意识到,如果放任网络精英人士的评论,舆论效果会变得更糟糕——因为这些人最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而且还拥有大量关注者。可是现在各路精英比全国的电影银幕数量还多,谁说几句丧气话都会让你肝颤,让他们都乖乖地说好话,也不现实,于是就有了网络水军出来搅局。

网络水军诞生的目的主要是网络口碑营销,直接跟商业利益挂钩。尤其是在出现网络骂战时,水军会以水淹七军的架势扑面而来。不过,水军的口碑就不咋样,凡是水军参与过的重大网络事件,都留下了斑斑劣迹,尤其是涉及需要通过智力或审美来判断的事情上,比如电影,水军往往一出手就会露馅。

为什么水军现在还这么吃香呢?主要是人们现在做事都没有底线,某些行业缺乏透明度,不正当竞争缺乏法律约束,加上公众平均判断力低下,才让水军行业朝气蓬勃。

现在电影行业也开始动用水军了,也许短时间可以为某一部片子营造一种虚假的口碑,或者去黑掉一部电影的口碑,但他们低劣的手段总能很快被识破。毕竟艺术这东西没什么固定标准,一个人眼里一个哈姆雷特,水军即使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的马甲,那也是一个哈姆雷特。

电影票房不是靠水军的兴风作浪能完成的。就目前而言,电影市场还缺乏规范,以前出现过隐瞒票房数据、挪移票房数据现象,后来又有垄断院线、人为干预上映场次现象,这导致电影市场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倒霉的是买票看电影的观众,看之前被忽悠来忽悠去,看之后又再次觉得被忽悠,但又没记性,每次被忽悠还是容易上钩。因为电影这个行业忽悠的魅力太大了,又是明星又是炒作,谁不动心呢。

传统媒体已经逐渐失去了公正话语的能力,网络又太喧嚣,让人无从判断,这倒是个浑水摸鱼的好时机。可怜的是普通受众,转着圈地面对信息不对等。当然,自从有报纸以来,专家学者就一直研究受众心理,早就把受众的任何心理都研究透了。医学专家也通过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等的时候让人做出一个判断,只能通过想象来代替事实,除非你是个行家,用经验来判断,否则都是错的。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