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昆武:用画笔记录《伤痕》的老兵
作者:孙若茜( 李昆武 )
李昆武的自传体漫画最初得到赞誉,是在法国。《一个中国人的一生》三部曲2010年由法国达高出版社出版时,入围了2010年度昂古莱姆国际漫画大奖,并获得了另外三项国际金奖。透过小人物的生活折射中国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变迁就成了李昆武主要的创作方向。
三联书店将于近日出版的《伤痕》,同样是自传体漫画。李昆武用漫画讲故事的同时,将自己收藏的大量日军在侵华时期拍摄的照片史料交织其中。作为在1979年参加过南疆保卫战的一名老兵,李昆武依靠自己的感触和记忆以及亲人的经历,重新解读了战争留下的伤痕。
三联生活周刊:《伤痕》虽然是本漫画书,但其中大量的照片资料却是真正的核心所在,这些照片是真实存在的吗?确切数量是多少?现在的下落如何?
李昆武:像其他所有艺术创作一样,这本书来源于生活,人物塑造有生活原型,故事情节是对生活的提炼加工。书中的老照片,全部是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历史照片,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书中关于老照片数量的描述也是真实的,由于条件有限,我翻拍的时候来不及做准确清点。正如书中提到的,我曾一度和持有者失去联系,后来终于又在四川找到了这批图片的下落。近日,我在一个好朋友的鼎力支持下,收藏了这批资料,目前清点出来5000多张,还有部分未清点,总数应该在8000张左右。
三联生活周刊:书中怎样选取照片,并和漫画部分结合在一起?
( 《伤痕》 )
李昆武:因为分类整理工作远未完成,所以书中只是引用了一部分,数量在400多张。内容多按时间或事件顺序,这是一件繁复的工作,但更具挑战性的是照片和绘画的融合。在创作中,我让自己尽可能从读者的视觉进入画面,而不是先入为主。我的助手胡思博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启发。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伤痕》这本书之外,这批照片曾经公开披露过吗?
李昆武:这批照片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在国内公开披露过,因为数量太大,有的曾刊登在画报上,有的在纪念册上,很难有人把它们收齐并一起发表。但毕竟这是日本过去的公开出版物,很多博物馆和个人收藏肯定都不同程度地有一些留存。在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时,有关媒体也有所刊载。
三联生活周刊:与其他同类题材的史料比,这批照片的特别之处和最大价值在哪儿?
李昆武:如果仅凭个人的见识,我很难说清这批照片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借助几位有识之士的初步鉴别:首先是数量大;第二是内容广,涉及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还有国际时事,因为有不少版面反映了日本与欧美之间的交往动态;第三是形式多,照片、文字、表格、地图、绘画,还有日本歌曲;第四个价值应该说是品相完好,七八十年前的东西了,有的上百年,可基本没有残破,特别是有几本纪念册,印刷得相当精致。另外很难得的是,它全部为日本人自己所拍,自己所注,自己所写。我听说前些年有日本人在中国四处收集购买这些资料,所以如何保存和整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三联生活周刊:在整理这些照片的过程中,最受触动的画面是什么?
李昆武:往往是看似平淡、平静的画面,而并非那些激烈的战争场面。比如说,几位被日军捕获的抗日妇女,那种神态和表情,让人心灵深处震撼。还有日本军人坐在条椅上,俯视着一群坐在地上的中国男人,他们垂着头……那种屈辱、无奈之状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再有日本军人列队从老北京的牌楼下大摇大摆地穿过,太阳旗刺目地招展,老百姓默默无语等等。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上过战场的老兵,你用这本书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同时又在劝说大家对过去释怀?
李昆武:我曾经和几位战友两次回到1979年的作战现场,原先两军对阵的战壕荡然无存,取代的是景观绿地,双方都在原址上建了经济开发区。对于当年的事,年轻人大都只从父辈那里听说过只言片语。坦率地说,作为一个老兵,恍若隔世,甚至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对那些在战火中死去的人,应该尽可能地保留与他们有关的记忆,这是我和几位老战友的同感。比如书中提到的日本军官在一位无名中国士兵墓前鞠躬致敬的照片,一定是因为他死得非常壮烈,才被日本军人所尊敬。我们不知道他的姓名,但这张照片提醒我们,确实有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值得我们去纪念。同时也提醒我们,日本人也是人,也有人性流露的瞬间。还有一张照片记录了一位日本军人在与对面的中国军队交锋时,在机枪后面充满恐惧的眼神。战场是残酷的,没打过仗的人体会不到这种恐惧。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战争留下的伤痕是双方的。
李昆武:对于任何一场战争来说,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都是最无辜的。我的岳父肖庆钟是个极其平常的老人,1938年的昆明大轰炸中,他失去了左腿和三位亲人。对当时的情景,老人在很多年里避而不谈,之所以不谈,恐怕是因为伤痛太深的缘故。但是伤口总要愈合,虽然会留下伤痕。中国的老百姓历来是善良而懂得宽恕的,所以他会说,日本人也是受害者。其实正如我在创作手记里提及的那样,释怀的最好方法就是回忆,不能触碰的伤口才是最疼的。对于中国人如此,日本人亦如此。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作品好像有一些老式宣传画的风格,画面又有电影感,能不能谈谈自己的画风,以及和故事题材的配合?
李昆武:我没有进过任何正规的美术院校,更没有受过日本卡通画风“熏陶”,甚至到已经有较成熟的创作经历后,还不知晓素描为何物。我从小就热衷于由着性子画,后来跟着时代要求画,黑板报、墙报、剪纸、木刻、油画、国画、宣传画,后来是漫画、连环画,仅在报社美编岗位上,能把所有的形式创得烂熟。题花、题图、刊头、插画、纹饰,甚至包括各种美术字的手写……所有这些融在一起成了所谓的画风吧,作为一名“草根漫画家”,自有其草根道路。谈到这本书,内容决定形式,这个题材让我的笔触不可能不沉重。也许有些读者会觉得我所表现出的画面不美,但生活本身就是如此,有优美诗意的一面,也有丑陋真实的一面。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一直选用自传体创作?
李昆武:我母亲经常回忆我五六岁时就开始用画笔记录吃饭、睡觉的事情,对此我当然印象不深了。不过可以肯定一点,这是所谓“自传体”的雏形。《一个中国人的一生》里面有许多对我经历过的生活以及周围的人和事的细节描绘,都得益于我几十年不间断的漫画生活记录。
三联生活周刊:《一个中国人的一生》最先在法国出版,读者是外国人,而《伤痕》则首先是面向国人的,针对国内外读者不同的敏感度和兴趣点,创作时有没有什么考虑或处理?
李昆武:没有什么特别的考虑,顺其自然罢了。我受邀去过三次欧洲,发现中外文化沟通有很多错位之处。很多人太想通过漫画了解中国,中国漫画家也很想让人知道自己,可往往不得要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在西方世界的成功是个极大的偶然,在我的头脑里并没有想“走出去”的事,反而“走出去”了;另一个要素是我有一个很好的合作者——法国朋友欧力行,他参与了《一个中国人的一生》的剧本创作,所以自然带入了西方人的视角。另外,法国达高出版社在漫画出版方面享有盛誉,从这个角度,这本书的成功也并非偶然。欧洲人有很长的阅读漫画书的历史,用漫画形式讲述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很值得尝试的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伤痕》之后还有什么作品出版?
李昆武:《一个中国人的一生》中文版(《从小李到老李》)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另外,新书《春秀》和《云端上的铁路》明年将在法国由达高出版社出版,其他语种也已经在谈了。(文 / 孙若茜) 李昆画笔伤痕记录老兵文化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