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化立校,吸纳目标一致学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 )
新探索
上海纽约大学筹建中心在华东师范大学物理楼的三楼,与其他机构共用一层。10月15日,上海纽约大学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中美合作成立的国际化大学,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颁布后教育部正式批准的第一个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1969年“上山下乡”,1989年从利物浦大学博士毕业,2006年执掌华东师范大学,从去年初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俞立中和团队开始筹备上海纽约大学。
俞立中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他是“985”高校当中第一个开通微博的校长。这一次,他将探索在国际合作模式下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试点。
上海纽约大学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黄金地段”的教学楼尚未完工,还在“一天天地长高”。其教室将使学生能够通过高科技手段与纽约大学纽约校园、阿联酋阿布扎比校园以及全球15个学习中心的其他师生进行交流。
( 华东师范大学校园景象 )
“纽约大学很坚持要把上海纽约大学放在上海的金融中心,这是他们的传统。”谈起即将在2013年面向全球招收300名学生时,俞立中滔滔不绝,“小班化教育,1∶8的师生比,每个学生都有一名导师,1~3学期的海外交流。这种教学条件国内哪个大学有?纽约大学本部也没有做到1∶8。”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中国高校扩招拉开大幕。80年代我国大学的师生比仅在1∶5左右,而进入本世纪后,部分大学的师生比高达1∶30以上。
( 2011年3月28日,上海纽约大学在浦东陆家嘴奠基。图为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顿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在奠基仪式后合影
)
上海纽约大学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之前的阿布扎比校园以1∶3的师生比、每年只招100多名学生以及高额奖学金的办学条件,成功吸引各国学子抛弃哈佛、普林斯顿这些顶尖名校的全奖录取通知。虽然上海纽约大学与阿布扎比校园不尽相同,但相较于中国高等教育刚刚将“政校分家”、“管办分离”提上日程,其改革锐意呼之欲出。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南方科技大学等待“准生证”用了3年多,一心“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的朱清时最终没能绕开高考,从“4+3+3”到“6+1+3”的招生方案也备受争议。改革浪潮中,“去行政化”的呐喊渐弱,继而官方定调:“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我们设定了目标,就是办学水平要高于纽约大学。”俞立中说。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顿(John Sexton)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假如把纽约大学的全球教育体系看作一个大学,那么上海纽约大学(实际上独立于纽约大学)就是这个大学的荣誉学院。
按照博雅教育模式,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核心课程”,包括科学、数学、写作、语言、社会和文化基础五个模块。第二学年结束时选择专业,之后学习“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由纽约大学高级副教务长马修·桑迪诺克(Matthew Santirocco)带领团队设置。
全球化
除俞立中外,管理团队的其他三人分别由康奈尔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创始院长杰弗里·莱曼(Jeffrey Lehman)任常务副校长,纽约大学副校长李玫和耶鲁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汪小京担任副校长。
师资方面,上海纽约大学面向全球招聘的教师将占40%,与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聘用的教师占40%,其他一流大学的兼职及客座教师占20%。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国的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是2004年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其后还有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及仍在筹办的昆山杜克大学。但这些学校的背景都没有上海纽约大学这般显赫。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 Hamilton)对此评价“具有历史意义”,并说这是中美两所最具改革创新意识高校之间的联合。
纽约大学可谓美国近年来上升最快的大学。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新发布的美国国家大学排名,纽约大学位列第32位,其本科商科专业排名第五。
纽约大学最近10多年来正在推动“全球教育体系”( Global Network University)计划,他们提出高等教育培养的对象应该怎样适应全球化的课题。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在世界上15个国家建立了海外学习中心,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可以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有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社会观察。
曾任美国五所大学校长的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戈登·吉(Gordon Gee)说,中国很多大学喜欢讲自己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有几个国家重点学科,有几个院士,但是他真正感兴趣的是类似“创新、跨学科、国际化”(Innovation,Interdiscipline,Internationalization)这样的办学理念,以及中国大学有哪些学科最希望加强国际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就是这样一所与国际院校更具共同语言的国内高校。
在其校园里的国际教育园区(Global Education Park),现在设有十几所世界著名大学和教育机构的海外中心或者办公室。中午走在校园里,外国学生比中国学生还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孙琦告诉本刊记者,去年全年在华师大学习的海外学生达到4600多人。
同时,华师大不断增加选派学生出国的比例,1/4的本科生在海外学习一个学期以上。学校近年从海外引进的教师200多名,并且要求青年教师在入职5年内,至少有一年到海外学习或工作。
2006年,纽约大学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上海中心。第一批来的学生只有18名,而现在每年有300多名海外学生来这里学习。“这样一个从上至下,从理念、措施到实施的全面推进国际化,使得我们接下来的合作有了基础。”俞立中告诉我们。
三联生活周刊:就你个人而言,筹建上海纽约大学是因为怎样的念头?
俞立中:先说一下我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第一,如果想要中国高等教育出现良好的生态,那就是多元化。因为这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它要求我们培养出不同层次、适合不同角色的人。第二,每个人兴趣和个性不同,那么他的发展目标也不同。任何一个趋同的模式,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从这两个角度——社会的需求和人类发展的需求来讲,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多元化。
所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应该鼓励对教育改革各种各样的探索,这会形成中国教育的繁荣景象。而目前,我们的发展太趋同,各个大学都奔一个目标,这怎么能够让高等教育满足我们这个社会的需要?
三联生活周刊:你怎么来概括这样趋同的目标?
俞立中:整体上,都想办成综合型的、研究型的,博士点、硕士点要增加。专业设置上,也值得反思。今天社会上什么热了,就开设什么专业。计算机热了,都开设计算机专业,金融热了,都开设金融专业。但是10年后、20年以后呢?如果高等教育这样跟风跑来跑去,它怎么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上海纽约大学的模式,与这样的“趋同”相比有自己的特色,你怎么来评价这种办学模式的价值?
俞立中: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讲“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我认为这种问题本身就很可怕。上海纽约大学绝对不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它会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试点、一种类型。
我们只是去探索,怎样的人才培养能更适合将来这个社会的需要。我们不是故意要跟人家不一样,也不是故意跟人家一样,而是基于我们自己所想,应该怎么样去做。这是我要强调的。
三联生活周刊:按照你之前所说的,纽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来建立上海纽约大学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不过,这样的初衷还没有完全被理解。
俞立中:对。我们是共同来探索。不像有些人所讲,我们共同办学是来赚钱,把学费收得高一点,不是的,我们这个学校从一开始就是非盈利性的。我们的确在想钱,不过我们是想怎么争取钱来支持这个学校的发展。
我注意到网上有一种说法,10万块钱太高了。而按照我们目前不完全的成本核算,一个学生一年的成本就是30万元,外国学生的学费就是按这个收的,他们是5万美元左右。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到社会上募集资金,帮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们很多时间都花在这部分工作上。我们要争取非常优秀的学生,也会给贫困的学生提供奖学金。有的家庭付不起钱,有的家庭付得起钱,只要你被这所大学选中了,我们都要保证你能来这所大学学习。
我希望能够通过《三联生活周刊》发出这样一个声音:我们不是所谓的富人大学,我们在选拔学生,不是选拔家庭。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知道,师资这方面主要由纽约大学负责,约翰·塞克斯顿校长也以招募顶级学者著称。你们能聘请到什么样的教学队伍?
俞立中:目前这部分工作正在进行,名单还不方便透露。我们要在中国办一流的大学,就要把世界一流的学者吸引到这里来上课,这个成本肯定是很高的。你如果比国外低,那人家为什么跑那么远来中国?除非他不是一流的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仅用了15年时间就跻身世界大学百强,我们都说是奇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是以几乎世界上最高的待遇吸引学者为前提的。所以,我们说一定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培养模式”才能够真正成就这所学校。
我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我们的这份好意。无论是纽约大学,还是华东师范大学,我们都是希望能探索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模式。
三联生活周刊:你讲到“一流的学生”,那么,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上海纽约大学?
俞立中:我们的招生是非常少量的,一年招300人,并不是大规模生产,就是想搞探索。有人说,那你岂不把大部分学生都挡在门外?这是肯定的。这里有一定的淘汰率。但是,我们衡量学生,不是看他的家庭条件,是看他适不适合这种教育。他是不是有这样的抱负和基础,成为我们要培养的、可以应对全球化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我们要招收的学生必须是优秀的,同时也是适合我们的。什么样的人适合上海纽约大学?有国际视野,愿意跨文化沟通,对新事物敏感,也有勇气去追求。
之前有人问我,你们的培养方式里说,大学四年可能有三个学期去国外,到不同的地方交流,那这个地方还没适应呢,又要换一个环境了,这对培养学生有利吗?我说,这就是啊,如果一个学生因循守旧,不能快速适应这样的新环境,那他就不要来读上海纽约大学。有些学生比较“宅”的,他就喜欢关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这种人也很优秀,有可能成为科学家,但是他不适合我们的培养模式。
我希望招收的学生有探索世界的兴趣,他永远充满好奇,跑到这里来非常兴奋,跑到那里去也非常兴奋,而且每一次兴奋都刺激他学习的动力和灵感,那他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将来世界需要有一批这样的人,来应对全球化。
我曾经在意大利碰到一个澳大利亚的学生,她是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园注册的。她第一次到海外中心学习就选择了上海,来了华师大。那次她见到我非常兴奋,跟我讲打算到英国去学历史学。这个学生表达非常成熟,思维也很活跃,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学生。
回到我强调的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多元化”发展,我不希望看到今天清华、北大最好,所有的学生都挤着进去,明天香港的大学最好了,又都削尖脑袋到香港上大学。我希望看到的是,学生喜欢某个方面或者能够证明这方面的潜质,那么他就来报考相对应的学校。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高等教育。
三联生活周刊:上海纽约大学选拔学生是“三位一体”的标准,中学学业成绩、高考成绩、综合素质,你怎么解释这样的招生方式?
俞立中:我们为什么要求他还要参加高考,就是不希望影响学生的选择面。他可以报我们,也可以报复旦、交大,互相不影响。想报考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他们本身就倾向于出国读书。如果他同时被哈佛和我们选中了,他可以自己选择。当然哈佛的学费要高得多,也没有像我们离父母近这么方便。所以,这是非常灵活的选择机会。
首先,你在我们网站上填表,报名以后,我们会对你的材料进行审核。由上海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三方人员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你的材料进行评估,这个学生适不适合这所学校。这要看他中学的学习进步趋势、各个学科之间的成绩结构、社会实践的活跃程度、各种竞赛获奖,只要能证明他优秀,他都可以把这个材料报上来。
如果材料符合要求,我们会邀请他们来参加校园日活动。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主招生考试、面试。我们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来表现自己,看他的个性是不是合群,亲和力和表达力怎么样,还有英语沟通能力。
所以我跟学生讲,不要准备。学生跟我们的目标一致,那就行,我们没有选择你,并不代表你不优秀。校园日之后,我们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说法,比如你高考达到怎样的分数,我们就录取你,或者你不适合,也不影响选择其他学校。
我们认为,上海纽约大学的自主招生跟之前的自主招生不同。我很反对用一种新的考试来代替另一种考试,那就完全背离了自主招生的目的了。学校在选择学生,学生也在选择学校。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怎么来保证上海纽约大学的办学质量?
俞立中:我们的教学体系、招生和教师招聘是按照纽约大学标准来建立的,而且比纽约大学的标准还要高。我们的教务长、美方校长、文理学院的院长都是纽约大学甚至是美国常春藤大学过来的,我的责任就是保证纽约大学的人能够按照纽约大学甚至超过纽约大学的标准来进行招生、科研和教学工作。如果我没能保证,那么就是我的责任没有尽到。
另外,不是说中外合作办学,我们就全部听美方的。我们双方一开始就想明白了,纽约大学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思考、推进的东西,那当然要引进它。我作为校长,就是要保证这种教学标准和办学水平,我们的出发点都是要探索一种质量更高的办学模式,而不仅仅是维持目前的水平。
三联生活周刊:香港科技大学的建立是香港城市转型的需要,借助一所研究型大学推动科技经济增长,那么,上海纽约大学建立的时代需求是什么?哪些政府层面的因素推动了它的建立?
俞立中: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新的探索,需要多元模式,我认为,这是政府层面的考虑。现在媒体上提到的“鲶鱼效应”,这一点我是认可的。像上海纽约大学也好,昆山杜克大学也好,我希望这些模式都不一样。而且,这些多元化的尝试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至少能够给我们中国的大学改革带来启示。
另外一点,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你看,非洲有多少我们的企业和员工?中国现在最缺少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跨文化的交流的人才,而且要适应跨文化的环境。其实,不要说跨文化了,上海人和北京人在一起可能就不舒服,我们不可能只依靠翻译就达到彼此理解,所以这种人才对于中国发展而言是非常缺乏的。
再有,政治意义上,上海纽约大学会成为中美两国的沟通桥梁、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桥梁、连接纽约和上海两座城市的桥梁、华尔街与陆家嘴这两个金融中心的桥梁。将来纽约会有很多东西通过上海纽约大学这个平台来到上海,彼此都是如此。(文 / 王珑锟) 俞立中一致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吸纳学生多元化三联生活周刊上海纽约大学立校目标纽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