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708)
作者:鲁伊假设你去楼下的炒货摊买糖炒栗子,一起排队的大妈告诉你,别看两档价钱一样个头也差不多,但据她多年买栗子的经验,一种每5个里头就有一个是发霉变质的,另一种呢,2万个里头都挑不出一个坏的。假设大妈是这个问题的绝对权威,你会选哪一种?
绝大多数人恐怕毫不犹豫便会买后一种,但在现实中,对待比买糖炒栗子更严肃、更重大的风险问题,许多人做出的选择却正好相反。美国生物学家格林·克罗斯顿(Glenn Croston)在其新书《风险的真相》(The Real Story of Risk)中指出,人类对风险的判断远远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理性。以上述炒栗子的故事为例,1/5是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死于心脏病的概率,而1/20000则是他或她坐飞机遭遇空难的概率。猜猜看,大家更担心哪一样?看看飞机客舱里猛灌免费酒精饮料以平抑飞行恐惧症的人,答案不言而喻。
在书中,克罗斯顿举了一个案例证明,人类在风险恐惧上的理性很可能并不比猴子高明多少。一项调查显示,生活在北美的成年人中,56%将毒蛇列为最恐怖之物,但事实上,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在日常生活中从未遇到过蛇。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另外一项针对一群自小在实验室中养大的猴子的研究。这些猴子生平从未见过蛇,但当它们目睹野生猴子遭遇毒蛇时的惊恐后,下一次遇到蛇的时候,它们也会做出同样惊恐的回应。这种恐惧的传染和习得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研究者发现,对于来自现代社会的物品,尽管可以通过手段令野生猴子对其产生类似的恐惧反应,但实验室养大的猴子却似乎不会依样学样。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似乎有一个专门保存对特定对象恐怖记忆的灰色地带。
克罗斯顿援引进化论解释道,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繁衍至今,靠的是漫长年代中与野兽、饥饿和疾病生死搏斗所积累下的经验。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已经习惯于对来自自然界的眼前威胁做出本能且迅速的反应——恐高,怕黑,看见陌生的野生动物立即毛骨悚然。新生儿的父母常常担心孩子会从床上摔下去,但一项研究显示,将婴儿放在床上,当他们爬到边缘时,会自动调转方向。近于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让人类幸免于重重天然风险,但对于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新的威胁——气候变化、垃圾食品、网络游戏与在线赌博——却反应迟钝,视若无物。
不过,这种风险误判也并非绝对不可救药。克罗斯顿的另一重身份,是加州“绿色创业”(Starting Up Green)投资公司的创始人,在这本《风险的真相》之前,他还出版过另外两本畅销书《75个绿色商机》(75 Green Businesses)和《绿色创业》(Starting Green)。因此,这本新书更像是他的教训回顾与经验总结:如何克服人类本能的短视,令大众更关注现代社会的健康、食品、财务、安全和环境风险,并积极投身到改变中去?
克罗斯顿给出的答案之一,是抛弃专业人士惯用的干巴巴的统计数据,诉诸颜色、图像、声音等感官刺激。此外,对于创业者来说,还要学会忍受风险所带来的不适——“全然回避风险往往意味着最大的风险。”
过去10年中,高咖啡因功能性饮料热席卷世界,然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日前发布报告指出,至少5起猝死案例发生于饮用高咖啡因含量的功能性饮料“怪兽”之后,另有一宗心脏病发作可能与摄入饮料相关。由于高咖啡因含量功能性饮料目前不受FDA监管,这引起许多消费者权益组织的隐忧。
截至目前为止,仍未有充分证据表明摄入此种饮料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通常一罐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为240毫克,而一杯225毫升的咖啡中可能就含有90~200毫克咖啡因,而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咖啡因的致死剂量约为5克。不过,5起猝死案例中的一名死者患有一种罕见的令皮肤和血管脆弱的遗传性疾病,使其对咖啡因格外敏感。此外,肥胖、糖尿病和服用某些药物会减弱心肌功能,此时摄入高剂量咖啡因容易导致危险的心悸。香梦疗伤
香香地睡上一觉,一切都会好的,这句经常听到的安慰之言中隐藏着你可能并未尽知的智慧。科学家很早就发现,睡眠可以帮助人们治愈恐惧所带来的心理伤害,但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小组日前发现,如果在入睡时接触到宜人的香气,如薄荷气味,对恐惧事件的遗忘速度可以变得更快。有趣的是,这种疗伤作用仅在睡眠状态有效。如果在清醒状态下,同时接触香气和恐惧事件反而会令伤害加深,令人将特定气味与痛苦记忆联系起来。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