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景归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前不久,到某市一片新开发的景区参加业务培训,发现里面的景点大都似曾相识。

该景区位于城郊新开发的一片荒山,一座崭新的门楼前,几条盘山柏油道路的两旁,耸立着新修的宾馆、酒吧、茶庄和小卖部。就近的山腰之上,依次是青石台阶、半山亭、假山、人造林等,低洼处无一例外成了人工湖,湖里穿梭的是观赏红鲤。最熟悉的要数密林深处的庙宇群,大概是受“深山藏古寺”的影响吧,这些庙宇,都建得气势宏大,里面的菩萨像高大威猛,周边香火阵阵,晨钟暮鼓,打扮成和尚尼姑模样的工作人员捧着功德箱来回穿梭。山前山后,还有不少别墅、度假村等工地在大兴土木,二期、三期诸多大同小异的工程都在陆续上马。

类似这样的景区,稍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市近郊都可以找到。经过比较,我发现了这样一些共同点:一是景区项目简单雷同。无论是单体建筑的设计,还是路灯、指路牌等公益设施,文化表演节目,还有景区的命名及典故,皆是攀龙附凤、牵强附会,带有明显的摹仿加人造痕迹。二是开发方式雷同。都是政府提供政策加土地,开发商投资加银行贷款。三是项目上马虽多,设施配套普遍落后,更谈不上优质的服务。大部分时间内,景区内门可罗雀,交通工具及服务人员稀缺,偌大的停车坪里,只有零星的几辆公车。

诸如此类缺乏特色、流于形式的景区,别说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就连收回投资成本都成问题。而地方政府却十分热衷此事,主要是为了政绩的需要。开发一块景区,一可以让城市扩容提质,二可发展旅游业,三可发展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看起来好处多多。事实上呢,由于急功近利,缺乏论证,大多数景区的土地谈不上收益,利税成了纸上谈兵,后期工地多因欠债成了“半拉子工程”、“夹生饭工程”,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许多都是从邻边城市就地取材,甚至是照搬照抄的孪生儿,不仅无特色,反而影响了当地的建设环境。

似曾相识的景区,破坏的是地方的形象,损害的是自然环境,此风该刹刹车了。(文 / 蒋平) 似曾相识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