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创作之外:莫言在《检察日报》
作者:丘濂1997年10月,莫言在参军21年后,离开了部队,到《检察日报》社影视部(后经重组成为影视中心)工作。影视中心的导演高伟宁告诉本刊记者:“1996年的时候莫言就考虑转业,一是《丰乳肥臀》在部队里受到一些人负面的评价,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人身份出国进行文化交流很麻烦。我是1989年那届解放军文艺学院文学系的毕业生,莫言曾经给我们讲过课。我告诉他,影视部有这个机会,可以过来。”当时的《检察日报》社长刘佑生想让莫言来做社里主管的《方圆》杂志的主编。“莫言拒绝了,他说不想当官,因为要保证写作时间。影视中心包括三部分工作人员,有个固定《法治中国》的栏目,还有一些人负责将一些内部视频包装后卖给媒体,剩下三四个人就像我和莫言这样,专门来搞影视创作。不用坐班,时间自由,莫言觉得挺合适。”高伟宁记得,在影视部制作的电视剧《反腐风云》的首发式上,莫言正式作为《检察日报》的工作人员和媒体见面。“记者问他为什么转业?他开玩笑说:‘部队嫌我太胖了。’”
来到影视部后,莫言感到,所受到的限制是,“除了商业规则外,还要遵守行业规则——应从正面树立检察官的形象,官员的腐败也要表现得在尺度之内”。但他希望有自己的原则可以坚守,比如,“检察官的代表决不能是十全十美的偶像,而是一个有个性甚至有缺点的具体的人。与我们一样,有时也会产生卑下的感情”。或者“对于公检法系统的坏人和阴暗面,没有必要回避”。
在《检察日报》期间,他一共参与了两部电视剧本的创作:《红树林》和《雪白的墙》。他满意于自己为《红树林》设置的新鲜独特的环境。“一个检察官不能总是妻子下岗,孩子发烧,自己又陷入法网人情之类的痛苦吧。”它的独特性源于一部他已经动笔在写的小说,书名叫《珍珠奇谈》。他有一次到滨海城市采访之后脑子里便有两组画面挥之不去:一组是青春健美的渔家姑娘裸着身体、冒着危险潜入海底采集珍珠;一组是高贵的女人裸着肩头、脖子上戴着璀璨的珍珠项链在灯火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他进一步收集了有关珍珠方面的历史掌故和神话传说,准备写作。“1996年,《珍珠奇谈》已经写了5万字时我转业到了影视部,大家张罗着写一个18集的反映检察官生活的电视剧。当时我就决定把检察官的故事放在珍珠里,珍珠的故事发生在海里的红树林。”
《检察日报》有个文艺副刊。莫言有时也会应邀去发表纯粹谈文学创作的文章,或者对检察系统内部文学爱好者作品的评论。原副刊编辑部主任孙丽向本刊介绍,每年都会组织笔会,包括座谈和深入到各地检察机关搜集创作素材,从这些活动中莫言收获较大。他曾说:“过去我在军队里,军队当然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但它毕竟是个比较独特的群体,相对独立于社会,我对社会不是很了解。到了《检察日报》,第一是有了记者身份,第二是报社的联系广阔,使我对官场有了比较深的理解,知道了很多官场内部的规则,知道了在合法与非法中间有一个灰色地带。”
2007年10月,莫言由报社调到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与在《检察日报》工作并行不悖的是他文学上的创作。在这十年里,他创作了《红树林》(由电视剧又改成小说)、《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四部长篇小说,《三十年前的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等七部中篇小说,《拇指铐》、《冰雪美人》等十几个短篇小说,《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两部话剧,还有数十篇散文。
文学小说莫言影视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