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旅游

作者:邢海洋

中秋、国庆长假,景区爆棚,高速拥堵,人流密集加上管理混乱,抱怨声充斥。但拥挤的人群也传递出“人傻钱多”的信息,随着几年来低薪劳动力工资增加,有钱却无闲的人群扩展了,其旅行需求正好在长假中得到释放。这里且不讨论海外旅行消费拯救西方经济的高收入人群的作用,也不讨论国人为何凡事扎堆,而是从现象中解读出低收入人口持续加入消费大军才是经济的活力所在。

新晋旅游者从支付能力看会首先选择国内游,于是长假期间我们看到国内游的增长幅度远超出国旅游。比如深圳市假日办统计的消息显示,黄金周期间深圳接待国内游客增长24.98%,而出境旅客17.16%。厦门中旅的一份统计显示其国内游增长近80%,出境游受日本影响增幅仅为20%多。深圳和厦门的统计还显示国内游中近一小半为自驾游和周边旅游。来深旅游的游客人均消费为933元,同比只增长4.8%,也显示旅游者的“低端化”倾向。来自全国的数字也可以佐证今年黄金周游客的“草根化”倾向——相对于四面八方人头攒动的场景,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到8006亿元,总量虽大,不过只比2011年国庆期间增长15%左右,增幅为2007年以来的“十一”黄金周最低增速,也是近三年春节和“十一”两大黄金周中增速最低水平。种种迹象都表明这是一个参与者众,但人均消费不高的大众假期。

草根化的黄金周意味着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和旅游景点最受欢迎,也正因此才有了万人夜宿华山、长城上摩肩接踵的景象。长假期间,全国收费公路交通流量累计为2.39亿辆次,同比增长38.2%;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424.56万人次,同比增长20.96%。景区数字似乎很难凸显“爆棚”特色,但放在个别景区,就会发现草根游的“扎堆化”指向最著名的景区。如上市公司中的张家界长假购票人数近10万人,同比增长37%,刷新历史纪录,单日平均接待量均已突破万人;峨眉山风景区的主要景区共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西安市旅游接待人数同比增长33.4%;黄山旅游门票收入同比增长48.43%;丽江旅游人数更是大幅蹿升。“草根”们刚刚加入旅游大军,还没有像成熟的旅行者一样背包游、度假游或休闲游,只能走马观花,于是大众文化影响最多、人气最高的景点如天安门和长城成为拥挤之最。

统计还显示,119个直报景区增加旅游收入17.65亿元,同比增长24.96%,相比于人数同比增幅仅多出4个百分点,且相对于8006亿元的消费是个小数目。但不要小看这119个景点旅游收入昭示的意义:对整个旅游业,这意味着高增长周期的持续;对上市公司,这意味着“名山经济”仍将引领着市场前行。实际上,拥有了一座名山的增值潜力不亚于拥有茅台酒的增值潜力,以上提到的五家旅游类上市公司,近年来走势远强于大盘,峨眉山和丽江旅游均创出了历史新高。只不过景区门票的定价权在国家发改委,而非像白酒企业可以随行就市地定价。

五只旅游股中,黄山旅游是走势最弱的。上市15年,黄山旅游是最早上市的一批旅游股,当时政策还允许“占山圈地”,把门票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随后实施的《风景名胜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的门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出售,景区门票不能作为上市主体的收入。名山中,只有黄山和峨眉山享受门票特权。但问题是,名山太过出名,其承载力便达到了极限,黄山接待游客数量从2002年的135万人上升到2011年的274万人,客流量实现翻番。无论索道还是门票,所依赖的提价和客流量都到了一个瓶颈,并且,随着游览的人员达到承载的极限,保护资源的费用直线上升。对资源的保护费用又将限制企业利润的增长,如黄山每张门票要支付23元的资源保护费。尽管如此,名山旺盛的人气仍带来滚滚利润。黄山旅游的问题还是因为其管理者没有在公园的园墙之内挖潜,而是在外边投资非独门的生意。

“草根”薪资上涨仅3年,累积的消费能力必定有限。但相对于去年的出境游“爆棚”,今年草根游的“爆棚”昭示的是国内经济增长的希望。(文 / 邢海洋) 旅游旅游产业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