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莲·梦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马丽莲·梦露0

在大学的学生网站做兼职的时候认识的马子露,那时别人都管她叫马丽莲·梦露。她每月写几篇毫无技术含量的新闻稿,得到相应的有限收入:一个月几十块到一百几十块不等。不过那时物价也相对较低。她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了一支美宝莲的唇膏,于是得到了马丽莲·梦露这个绰号。

马丽莲圆脸微胖,梨形身材丰满得并不妥当,眼睛也不大,值得称道的是有一副好嗓子,在军训时就教过大家集体唱“红歌”。若是放在现在,或许可以报名参加“中国好声音”。不过,那时候“超级女声”才刚刚兴起,选秀还是十分注重外表的,就连去学校、学院的晚会上表演节目,外貌的门槛也相当高:登台的都是俊男靓女优质蛋白质的集合体。当时新闻系风头最劲的是一个参加世界和平大使选拔的本地女孩,走路都是拉丁舞的仪态。马丽莲这样长相的人,本不会引来太多注意。

可她不是甘于平庸的人,上课一定要坐到第一排,遇到提问一定积极举手,语不惊人死不休。她说话时,常带着一种高屋建瓴的口吻侃侃而谈,宝相庄严。上“新闻学概论”时有个课堂作业是自己选择个新闻来讲,生涩的“大一”新生们都讲些与大学教育、舍友相处、新闻理想相关的,她却说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问题,令人不得不打着瞌睡肃然起敬。虽然那不过是从杂志上看来的文章的复述,依旧充满智力上的优越感。

马丽莲买来唇膏后又借了室友的眼影,盛妆出现在圣诞前夜的聚会上,绿眼影红唇膏粉腮红对比鲜明,更直接的观感是“看上去像被人打了”。有个姑娘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好心说了句“冷色调不太适合你哟”,得到了一个更冷的白眼。

马丽莲需要的是肯定,肆无忌惮热情洋溢指鹿为马的肯定。或者是立马拉着她去给化个新的妆这种建设性的行动,不需要哪怕是友好的质疑和指摘。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她需要获取正能量来增强自信保持强大的内心。

马丽莲喜欢肉麻地讲话,肉麻是亲密的证明。可身边的男生似乎没有兴趣跟她肉麻兮兮地互动,于是她另辟蹊径,把学院里稍有姿色的男老师都划归“我家的小谁”。那个年代学新闻的孩子都充斥着朴素的新闻理想主义。然而她体力比较差,体育课上有800米测验,跑完之后她几乎站不稳,趔趔趄趄地重重坐在地上。我扶着她起来,陪她绕着操场缓慢行走。我记得清清楚楚,当时她拽着我的胳膊气都喘不匀地说:这可怎么行呢,我这样的人,将来是要到巴格达去的啊。

许多年没她的消息,巴格达也变得遥远而疏隔。长到一定年纪,更关心的是身边的人与事。不知道她还是否记得这些,是否一如当年般特立独行、自信满满。(文 / 闫晗) 梦露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