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户口的“罪与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10年前,大学毕业之时,与中央某著名媒体失之交臂,原因只有一个,这家媒体没有“进京落户指标”。后来,千辛万苦地找了份可以解决上海户口的工作。犹记得当年我到上海的单位报到,人事部办手续的上海大叔一脸严肃,给了我一张蓝色的表,让我“填填好,看看牢”,因为这张蓝表是入户上海的通行证,拿着它就可以到一个叫“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地方“接受指导”,然后落户。我的落户足足办了两个月,拿到身份证的同时,“中心”还给了一张卡片,告知这是户籍卡,以后有需要的时候,凭这张卡来调取档案、开户籍证明。本以为,这就应该是我和上海户口的故事结尾,谁成想,这只是个开始。
转眼就到了我三个月试用期满转正的日子。发工资了,我一查,不对呀,转正之后应该一个月至少5000元的薪水,怎么就只有2000多元。问人事部,还是那个上海大叔,给的解释让我一下子就没有脾气:为你这一个入户指标,公司是支付了费用的,这个钱,要从你的工资里扣出来。谁让咱就为了上海户口呢?忍吧!但忍是需要代价的,2000多元在上海吃和住都成了大问题。——这些苦暂且不表,单说当年别人问我:上海户口有什么好啊,你这么看重,值得么?我顶认真地告诉人家:怎么不值得,没有上海户口,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再说,以后的养老保险,孩子的落户、读书等等,哪一样和户口没关系?
拿到上海户口已经10年了,可后来我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上海人”。年初,我心血来潮,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然后就考上了西部一所学校的研究生,并且还是公费的名额。算了算,3年的学习,公费名额就意味着我省去了将近3万块学费。这还不算,我还能享受国家的补贴,3年下来还有2万多元的收入。谁知,我办理档案调动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按照录取规定,全日制公费研究生必须调档,才能发放录取通知书,我于是来到“中心”,打算凭学校出具的调档函办理调档,可是被娘家一口就回绝了:不能单独办理调档,如果要走,户口也要迁到学校去。可是学校分明是说,户口迁不迁,是自愿的,可以不迁。娘家谆谆教导我:不要跟上海本地的人比,伊本来就是上海人,他们的户口在街道里,伊有房子,所以可以只调档案,不迁户口的。我于是再次追问,如果户口迁出上海了,等我毕业之后,还能再迁回来么?娘家很干脆:想回来,就得在上海重新找到工作,而且还得有入沪的指标,也就是一句话,得重新落户。
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一直以成为上海市民而自豪的我,必须要懂得上海户口的游戏规则:不论你在上海工作了多久,纳了多少税,只要你在上海还没买房子,没办法把户口落到街道去,那你离开上海读书也好,工作也罢,就得没商量地把户口迁走,以后也不能再名正言顺地迁回——即便上海已经是你事实上的家,这10年我已经在这里结婚,有了稳定的生活。当年为了这份“融入”我吃够了苦,可是到头来,在户口问题上,这个城市偏偏要把我定性为“过客”。事情的结局也让人无奈:学校念及我考了专业第一名,如果因为调档和户口的问题就不读了实在可惜,于是告诉我:“你读委托培养或是自费吧,这样就不需要你调档案了,你的上海户口就保住了。”我似乎别无选择,因为我毕业后还是要回这个城市,这里有我的家。于是,我又要在10年之后,继续为“上海户口”多付出5万块钱。
这就是32岁的我,经历的上海户口的“罪与罚”。(文 / 赵阳) 罪与罚上海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