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媒体“军事围堵”的中国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母 )
8月2日上午,接到了《悉尼晨报》记者的采访电话。问的问题是,美国要将核动力航母部署在西澳珀斯的斯科林海军基地,中国会有什么反应。听到这样的提问我当时就笑着说:澳大利亚在权衡了此事对其安全的收益与中国贸易的收益后,不会同意这样做的。第二天,在《悉尼晨报》网站上登出我这段话的同时,果然也登出了澳国防部长史密斯(Stephen Smith)否定了美国这个建议的消息。不过,当时我就想到了,这个消息必定会被媒体作为“军事围堵”中国的“素材”。
说到在澳大利亚建立亚洲第二个航母常驻基地这件事,不能不提6月27日完成、美国国防部委托独立智囊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完成的一份长达108页的报告。这份题为《独立评估:美军在亚太地区态势及战略》的报告倒是无所隐晦,在第一部分中就从1784年中美贸易开始,说起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安全利益的挑战,并由此推导出美国未来在亚太的军事部署的四项建议。简单说,一是在现有投入下的部署;二是增加投入下的部署;三是增加投入后的调整部署;四是投入下降后的部署。在澳大利亚建立新航母基地的设想,就在第三个建议之中,理由是可规避中国的远程打击能力。如果剔除报告中那些国际关系和军事专业的术语,说白了,这份报告就是国防部在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东亚”战略后一份“哭穷要钱”的投名状。比如在澳大利亚建立核动力航母基地的设想,就提出了这至少需要10亿~65亿美元的投资(参照关岛基地与本土基地规模)。对此,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国防部前副部长詹宁斯(Peter Jennings)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美国将大幅削减国防预算的情况下,这一部署计划显然不切实际。
实际上,就在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这份108页的报告在7月底被披露出来的同时,美国两党议员在国会正为国防费用的削减与否吵得不可开交。对此一向支持民主党的《纽约时报》在7月31日一篇题为《有关军费削减的真相》的社论中告诫共和党人:将不同意为富人增税确保财政的错误归结于总统,不是一个解决方案。8月2日“名记”兼专栏作家的弗里德曼又在《纽约时报》上以《美国应该养老还是当世界警察?》为题的专栏中,调侃了共和党人这种拿增加国防开支说事儿拉选票的做法。事实上,自2011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的《预算控制法案》裁定未来10年削减包括4870亿美元国防费的9710亿美元财政开支后,剩下要削减的1.2万亿美元财政开支额度一直没有着落,其最后的期限为2013年的1月2日。在距这个“窗口期”还有最后5个月时,军火利益集团和共和党议员必然会通过媒体、智囊机构发出各种不太“靠谱”的声音。CSIS的报告就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报告的第50页有一幅2010~2013财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设施投资的图表,其中除了迪戈加西亚外,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菲律宾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在这4年里360亿美元的投资中,日本、韩国、迪戈加西亚分列前三,而澳大利亚远远被甩在了后面。很显然,澳大利亚的“投入空白”这次又成了对民主党政府及国会逼宫的“托儿”了。
其实,CSIS的报告只是媒体“军事围堵”中国的一个例子,其他被炒作的元素,还有黄岩岛、钓鱼岛、南中国海等等,只是这次拿澳大利亚说事儿看似更“专业”更“学术”罢了。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明明是共和党为大选对民主党发射的“炮弹”,却常常被媒体转而变成了“军事围堵”中国的素材。同时,很多国内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乐此不疲地反复使用这些“素材”生产出了无数的节目和文章。长此以往,很多受众似乎人人都变成了战争的决策者。他们根据每天从媒体上获得的信息,不断在他们心中将与对手的交战做着各种的评估、推测,以至于忘记了处在“财政悬崖”边缘的美国正在忙于内部争吵这一事实。对于媒体上不断出现被“军事围堵”的中国这一现象,问题不仅在于说的是否完全属实,更在于铺天盖地喧嚣了很长时间后,无论是宣传者还是受众都认为中国未来只需干“反围堵”这一件事就够了。而实际上,中国未来所面临的也许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前景。不信,可以问问澳大利亚人是怎么想的。 中国军情军事美国军事围堵中国美国媒体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