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果儿

作者:孟静

(文 / 孟静)

尖果儿0( 编剧赵赵 )

《时尚女编辑》原名叫《穿动物园的女编辑》。一个带有鲜明北京地域特征的名字,北京动物园附近有好几座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在网购还没有成为“宅女”主要购物方式前,它担负着北京及周边许多省份时尚指数发布的重任。

它天一亮就开门,下午16点关门,可以看到各种花枝招展的女孩拖着黑色塑料袋,批发或冒充批发,用高空中的鹰隼捕猎兔子的锐利目光,迅速从堆积如山的货品里找到她们欣赏的那件。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由于编剧赵赵概括的时尚杂志行业,是一群拿着5000元月薪的人指导一群拿3000元月薪的人去模仿拿3万元月薪的人的生活。

含有“动物园”仨字的片名一直没审过,审片组觉得这名字外地人没法理解,从2009年初策划选题到现在,3年后才与观众见面。“动物园”已经不再是时尚编辑们的主要消费地,编剧赵赵有感于品牌淘汰的快速时举例:“我写剧本那时还玩开心网呢!”

幸好时尚圈依旧热闹,关于这个圈子的影视作品从没减少过,从《时尚女魔头》到《丑女贝蒂》,她们是虚荣的、肤浅的、等级森严的、小奸小滑的,也是励志的、进取的、不失善良的。比起那些欧美剧,赵赵调侃里混合着温情脉脉,这些人物可能是她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她开玩笑说这叫“包容、厚德”。

2009年,北京电视台听到广告商反映他们台播的戏太多是给大爷大妈看的,不够吸引年轻人,于是决定拍一部体现“北京精神”的有时尚元素的电视剧。找到赵赵时,负责影视剧购买的于金伟其实也没想好怎么做,她就认准赵赵是编剧里有北京特色的,当时她提出的选题是《希望的主妇》,赵赵说不感兴趣,于是想到以时尚杂志为背景,赵赵来了精神。

尖果儿1( 《时尚女编辑》剧照 )

赵赵这四五年里结交了几位在时尚杂志工作的女编辑,经常聚一块吃吃喝喝,主要话题就是吐槽明星。赵赵听着就觉得她们挺不容易,对她们的状态也比较熟悉,于是这部没开始创作的戏就已经找好了所有原型。那些女孩拿来了她们杂志的土大款投资方的训话录音,也被借用到了剧本里。

“北京精神”不仅是有京味语言,其实更多的是北京的人——北京人和在北京的人。这注定是一个女人戏。赵赵把女主角设定为两个:刚进入京城的外省青年和在上一轮竞争中被排挤的京籍主编,她们一开始都是失败的一方。“歌颂北京如果用北京女孩做主角会显得自吹自擂,外地人会对这个城市有新鲜感。”

把她们凝聚在一起的是一本本土时尚杂志《尖果儿》,“尖果儿”在北京话里指漂亮女孩。这群身体像纸片一样薄的女孩在编辑部里插科打诨,与她们有关的是摄影师、模特、专栏作家、化妆师和明星。

行业剧是很容易写得“不像”的,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氛围,时尚圈又是一个距离观众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圈子,有点神秘感,实质上又没什么技术含量。赵赵和导演滕华涛取得了一个共识:职业不能决定命运,性格才会。

“我跟编剧谈剧本时都是建立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主要是讲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是同一价值观在面对不同事件时的处理态度。以前上电影学院时都先学编故事,开头和结尾设置好了,但其实若没有人物的个性,这个故事是不成立的。传统编剧法则不适应,你先编好情节,大家会大眼瞪小眼地问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干这事儿。但我的戏没有这方面的质疑,因为它就是按照人物个性走的。所以我最不怕跟演员谈剧本,没有几个演员能把我彻底颠覆的,他的个性怎样,他的行为出发点是在这儿,我就是在做人物的逻辑性。”

滕华涛跟时尚圈一点儿也不熟,他也没打算拍一部时尚剧,他的兴趣点在于“京味”。他从小在北京长大,拍的《蜗居》、《双面胶》却都发生在上海,《时尚女编辑》是他第一部以北京为背景的电视剧。他比较起自己的两个编剧——海派的六六和京派的赵赵时说:“赵赵瞎贫半天感觉什么都没说,但又说了点;六六是名言金句,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

他认为上海人的个性比北京人更好提炼:“上海是50米文化,转过去50米就是另外一个世界,穿着睡衣睡裤、挂着内衣内裤的世界,很生动。石库门的小市民文化,那是他们区别于别的城市的个性特点,斤斤计较和小聪明是上海人文化的基础,我不觉得是缺陷。北京人是貌似很不在乎,但其实很在乎。上海是分三六九等,北京是很难写出它的差别来。北京是拉板车的和老北京人差不多,思维方式、说话都差不多,可能只是身份地位不同。北京人的优越感是来自生活在皇城根下。北京比别的城市难拍。北京人不太能当着面掐,绕的就是心眼儿。”

他选角的原则是,《时尚女编辑》里凡是北京妞必须用出生在北京的演员,因此他采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他甚至动过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的念头,考虑到电视台不同意才作罢。

比如戏里的京城第一大野模李媛和《瑞丽》杂志的平面模特张子萱,她们代表了北京女孩的两种典型特征。张子萱“说话不张嘴,走路不迈腿”,嘴里永远像含着颗核桃,没心没肺,嘻嘻哈哈,角色的人物原型是个富二代,一个月光往交通队交罚款就能交5000元,不是故意违章,而是记不住哪天限号。李媛演的葛一青则是在感情上“作”,歇斯底里,喜怒无常,谈恋爱很激情,当媳妇很困扰。赵赵说,《奋斗》等类似以北京为背景的电视剧把北京女孩的“装爷们儿”加以夸张,很多北京女孩看了喜欢,主动往这种中性化的路子上走。

滕华涛总结的北京女孩是这样的:特别满不在乎,不拿事儿当事,得理不让人,我行我素,像王菲那种,同时又能为了爱情拼命。但赵赵又觉得这样性格的女人在择偶时会吃亏,她有个朋友是北京人,他娶了个外地的妻子,理由是:外地女孩更像女人,温柔,哄着他而不是需要他哄。

《时尚女编辑》里的女主角程昕是一个四川女孩,和葛一青一样,男朋友抛弃她,她依旧去纠缠,但两类女孩纠缠的方式完全不同。程昕是软语哀求,假装不懂男友的冷酷无情;葛一青则是毁灭型,扑通一跪,一看没有作用就把房子里的东西全砸了卖废品。在面对同一个男人的拉锯战里,程昕是最终的赢家。

赵赵笔下的“北漂”有一些小心机,生存危机感会造成他们的被迫害妄想症,他们表面阳光,实际心事重重。有一个来自小地方的男化妆师,平时一副娘娘腔,对女人的态度像对闺蜜,但他并不是对女人没兴趣,只是为了工作不得不伪装成这样。

与其他时尚圈工作的人一样,化妆师怕的是“孤立”,只有在人群里才会安全,哪怕你并不认同这群人。被当做调侃对象的时尚圈,在赵赵看来,她们的问题在于视野狭隘,这可能是压力大造成的。

有很多刚毕业的新鲜人对时尚行业有向往,她建议她们先做点别的工作,再进入这个圈子不迟。“如果一毕业就进时尚圈不合适,让你看到太多眼高手低的东西,对你的世界观有影响。应该有点自己的判断力再干这个。” 编剧果儿内地电视剧北京人赵赵都市电视剧时尚女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