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是一把双刃剑

作者:袁越

(文 / 袁越)

炎症反应是一把双刃剑0

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病率有个奇怪的特点,那就是男性比女性高,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高。比如,中国男性的胃癌发病率大约是女性的两倍,农村人口发病率大约是城市人口的1.6倍,两者的差别均十分显著。

为什么男人更容易得胃癌呢?这个问题曾经有过多种解释。有人认为这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差异所致,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吸烟的男人远比女人要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是男女本身的遗传特性所决定的,属于内因,与外部因素关系不大。

具体说,大量证据表明,慢性炎症能够导致癌症。某些病菌,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幽门螺杆菌,能够诱发消化系统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胃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雌激素(Estrogen)能够降低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从而降低胃癌的风险。比如,雌激素水平高的女性,以及停经较晚的女性,其消化系统炎症的发病率比普通女性要低,而她们的胃癌发病率也较低。

为了搞清雌激素的作用机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比较医学研究所所长詹姆斯·福克斯(James Fox)博士决定用小鼠来做研究。首先,他和同事们研究了被摘除卵巢的雌鼠,发现胃癌的发病率果然升高了。然后,研究人员又想办法让雄鼠患上胃炎,再为它们强行注射雌激素,结果发现注射雌激素后的雄鼠没有一只得胃癌,而未注射雌激素的雄鼠则有40%陆陆续续患上了胃癌。这个结果进一步证明雌激素确实能够保护小鼠不得胃癌。

接下来,研究人员分析了雄鼠在接触雌激素前后的基因变化,发现了大约60个受雌激素影响的基因,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CXCL1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免疫调节因子,能够激活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使其参与免疫反应。通常情况下,如果人体消化系统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CXCL1基因就会开始工作,并招募来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对来犯之敌发动攻击,这在临床上表现为消化系统炎症。雌激素以某种尚未被完全搞清楚的方式干扰了CXCL1蛋白质的功能,从而降低了消化系统炎症反应的强度,胃癌的发病率就是这样被降下来的。

这个理论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农村的胃癌发病率普遍高于城市的原因。虽然农村人比城市人更容易吃到新鲜的所谓“有机”蔬菜,但因为农村卫生条件差,农民们受病菌感染的概率高,比城里人更容易得消化系统炎症。

与小鼠CXCL1蛋白对应的是人类的白细胞介素-8(IL-8),顾名思义,白细胞介素的主要功能就是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是炎症反应的发起者。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这两大杀手在内的多种人类疾病都和炎症反应有某种关联,于是炎症反应便成为生物学研究的新热点,去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便颁给了三位研究炎症反应机理的科学家。

既然炎症反应有这么多害处,那想办法尽量避免细菌感染不就行了?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环境太干净了反而会得哮喘或者风湿性关节炎这类自身免疫病。顾名思义,自身免疫病的病因就是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当做敌人,并对其发动攻击。换句话说,自身免疫病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炎症反应。

在上周刚结束的欧洲科学开放论坛(ESOF)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免疫学专家举办了一个报告会,向听众们介绍了炎症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来自都柏林三一学院的金斯顿·米尔斯(Kingston Mills)教授指出,炎症反应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够抵抗病菌入侵,用不好则会导致各种疾病。发展中国家的人因为卫生条件差,得慢性炎症的比例高,容易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癌症。与此相反,发达国家的人则因为环境太干净了,免疫系统长时间无用武之地,便开始向健康组织发动攻击,更容易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

总之,无论是何种生活方式,太极端了都不好。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白细胞介素,希望能找出调节其功能的方法,驯服炎症反应这头猛兽。 炎症胃癌癌症反应双刃剑白细胞介素一把雌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