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过冬

作者:谢九

(文 / 谢九)

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国有企业似乎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财政部发布今年前5月全国国有企业的运行情况,1~5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301亿元,同比下降10.4%,其中5月比4月环比下降11.8%。

财政部的统计对象以工商企业为主,并未包含国有金融企业,如果算上盈利能力惊人的银行业,国有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将大为改观。不过,尽管统计对象并不全面,但仅以工业企业而言,国企的颓势在本轮下行周期面前的确已经显露无遗,尤其从今年开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在2011年,国有企业还保持了相当不错的增长势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1.5%,利润同比增长12.8%。但从2012年开始,这种增长势头戛然而止,国有企业的利润出现全面下滑。统计数据显示,1~2月,国有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增长9.9%,利润同比下降10.9%,3月和4月的下滑势头有所减缓,其中1~3月份的利润总额下降9.1%,1~4月份的利润总额下降8.6%,但是5月份的下降速度再次加快,1~5月份的利润下降10.4%。

与国有企业利润快速下滑形成对比的是私营企业利润,尽管同样遭受经济下行压力,但是私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明显强于国有企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4月份,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4578亿元,同比下降9.9%,而私营企业实现利润4257亿元,同比增长20.9%。反差如此强烈的两组数字,可谓冰火两重天。

国企利润的快速下滑,除了应对危机的能力欠佳外,主要原因在于政策红利逐渐消失所致。上一轮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国有企业成为主要受益者,在刺激红利下,国企的利润创出历史新高。但是,随着刺激政策的效应逐渐消退,欧债危机又带来全球经济的第二次探底,国有企业的利润再次受到冲击,加之过去两年国企在刺激政策下高收益带来的基数效应,国企利润在今年前5月出现快速下滑。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宝钢股份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以“铁公基”为代表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对钢铁的大量需求,宝钢股份在2010年业绩创下历史新高,实现129亿元的净利润,当年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22%。但是随着刺激政策逐渐消退,宝钢股份在2011年的净利润大降43%,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大降60%。由于下游需求疲软导致产能过剩的矛盾日渐突出,宝钢股份不久前刚刚宣布大幅下调产品出厂价,作为钢铁行业的风向标,宝钢的调价意味着钢铁行业的寒冬还远远没有过去。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虽然同样受到本轮危机的冲击,但由于私营企业在过去两年受益经济刺激的程度不如国企,对于刺激政策的消退也没有那么敏感,所以利润依然保持了不错的增长。

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1~5月,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的行业为烟草行业、汽车行业、商贸行业、邮电通讯等,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的行业为有色行业、化工行业、建材行业、机械行业、石化行业等。从利润降幅居前的行业来看,这几大行业正是和国家刺激政策密切相关的强周期性产业,而在上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中,利润增长最快的也基本上正是这些行业。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在过去几年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现有大型国企主要集中于一些资源型和战略型行业,从资产分布权重和主要利润来源看,石油石化行业、有色金属行业、黑色金属行业、煤炭行业、电力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成为国有企业的重镇所在。由于国内重启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概率不高,对这些国有资产集中分布的强周期行业而言,其中的大部分行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出低谷,将不得不做好长期过冬的准备。

从有色金属行业来看,今年前5月成为利润跌幅居前的行业并不让人意外。作为对全球经济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有色金属行业在世界经济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大幅下跌,从去年的相对高点算起,国际市场的铝、铜、镍、铅等有色金属的价格跌幅基本上都超过30%,这使得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利润大幅下跌。如果以中国铝业作为国企在有色金属行业的代表,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国企在有色行业的困境。中国铝业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全球第二大氧化铝、第三大原铝生产商,资产总额超过1500亿元。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中国铝业在2009年巨额亏损40多亿元,后来随着国内刺激政策的出台,下游市场对铝的需求有所改善,中国铝业在2010年扭亏为盈,实现了将近8亿元的盈利。但随着刺激红利的消失,中国铝业的盈利能力再次恶化,2011年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0%,今年一季度更是亏损11亿元。由于下游市场的需求持续疲软,中国铝业近期宣布对部分生产线实行弹性生产,压缩氧化铝产能。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下游需求疲软的现实,只要中国经济无法回暖,以中国铝业为代表的有色金属行业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走出低谷。

与有色金属的长期低迷相比,煤炭行业的表现稍好,但是前景并不乐观。今年以来,国内煤炭产量继续增长,加之国内外煤炭价格倒挂,导致进口煤炭量大幅增长,今年煤炭进口量屡创新高,远远超过历史水平。前4个月中国进口煤炭8655万吨,同比增幅高达70%,目前秦皇岛港的煤炭库存已经超过900万吨,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已经逼近该港1000万吨的库存饱和点,其余主要港口也都出现了煤满为患的现象。

在煤炭供给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下游需求却持续疲软,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煤炭价格在今年持续走低,尤其在最近一段时间,煤炭价格更是加速下跌。煤炭市场的下游需求主要来自电力、钢铁和建材,这几大行业是目前经济背景下最为疲软的几大行业,刚刚公布的5月份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幅仅为5.8%,相比去年同期大幅萎缩,钢铁和建材行业的产能过剩更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短时期内很难有明显改善,这意味着煤炭行业的供求矛盾很难得到缓解,行业恶化的趋势或许才刚刚开始。以煤炭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神华来看,利润放缓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公司去年的净利润还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但是今年一季度的利润增幅仅有7%,另外一家煤炭国企中煤能源的收入和利润放缓的趋势也相当明显。

电力行业最近几年的业绩表现一直欠佳,动辄陷入全行业亏损的窘境。不过,电力行业过去几年的困局和经济周期并无太大关系,主要原因还是电价机制的不合理所致,由于煤炭价格的高企挤压了电力企业的盈利空间。进入2012年以来,电力行业可谓喜忧参半,好消息是坚挺的煤炭价格终于出现回落,这将缓解电力行业的成本压力,但坏消息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下游用电量开始出现明显萎缩。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961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增速相比去年回落6.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回落尤其明显,今年前5月增长仅为3.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大幅回落7.9个百分点。社会用电量一直是宏观经济景气度的重要观察指标,用电量的大幅回落从侧面印证了目前中国经济的偏冷。

对于电力行业而言,虽然等来了期盼已久的煤炭价格下跌,但是短时期内恐怕还很难享受到煤炭价格下降带来的好处。由于目前下游用电量减少,发电企业的电煤库存纷纷创出历史新高,已经远远超过了发电企业正常所需库存量,在这些库存消化之前,大量的库存压力使得电力企业根本无力采购新的电煤,而煤炭价格的下跌,更给这些前期高价采购的电煤面临存货跌价的风险。而下游市场的需求量下跌,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成本下降带来的利好,而且,电力行业平均超过70%的资产负债率压力,也不会因为煤炭价格的下跌有所缓解,电力行业的未来依然难言乐观。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目前煤炭价格下跌,或许正是推进电煤价格机制改革的良机。 电力行业中国铝业电力煤炭利润能源煤炭能源有色金属过冬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