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未来交通的一次对话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城市与未来交通的一次对话0( 为解决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设计师提出基础设施数字化的构想 )

好莱坞科幻影片《我,机器人》以2035年为故事背景,用电脑特技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未来城市蓝图,其中,虚构的交通方式有一种超现实炫目感。汽车曾经革命性地改变了世界,如今,到了世界改变汽车的时候了。

城市与未来交通的一次对话1( 施泰德 )

未来的城市交通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题目已经成为各大汽车公司的课件。“要想塑造未来城市交通,我们就必须了解城市。”奥迪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施泰德(Rupert Stadler)告诉我们,“奥迪未来城市计划”是一个有关未来城市交通的智库,无论是应对挑战还是进行研讨,奥迪都将在这一框架下努力。

两年前,梅耶建筑工作室成为首届奥迪未来城市大奖的获得者,现在他们的设计方案已经对自动驾驶领域中的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方案描述了完整的城市网络化前景:所有汽车都能彼此与它们周围的环境、行人、基础设施以及建筑物交流。未来城市中再也没有泊车区,因为汽车一直都在移动,相关空间已改造为行人专用区域。一项叫做“奥迪连接”的宏大计划正在推进,如今奥迪已经拥有了网络化交通的许多特点:从谷歌地球导航、街道视图图像及各种驾驶辅助系统,均能确保驾驶员放心地到达目的地。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专家们发现,约在1800年前后,全球仅有三座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这三座城市分别是伦敦、北京和东京,但目前世界上这样的大城市已经有442座。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70%的人口居住在那些拥有8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许多地区人口都在迅猛增长,迫使城市向高空发展,留给城市居民的空间日益减少,许多地方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未来城市建设和交通面临最严峻挑战。

每个大都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史,面临的挑战也各不相同。这些大都市亟须根据当地潜能,量身订制相关策略,它们需要的解决方案应该兼顾现状和未来发展机会,并极具灵活性。

印度孟买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大都市之一,每平方公里居住着约2.8万人,人口密度是柏林的7倍。市区交通工具形形色色,在孟买的街头,以计程车、公共汽车和机车为主,其中计程车多为老爷车,乘搭的人较少,公共汽车是红色的双层车,电车路线遍布市区和市郊;此外,市区还有货车、人力车和兽力车等,交通拥挤,常常乱成一团。这座城市已经无法再横向发展了,只能纵向开拓。孟买能否通过智能交通策略,乱中有序地利用空间?

不久的将来,珠江三角洲将拥有8000万人口,其中约80%为外来务工人员。该地区正在寻求新的身份转型。为适应汽车发展的需要,新建了很多道路,但与此同时,交通体系中的行人、自行车等,却因此减少了公共空间。哪种形式的交通能够或将要胜出?

波士顿、华盛顿市区自“二战”以来发展迅速,城区居民的数量大致保持稳定,但郊区的人口数量却由600万人增加至3000万人,日益增加的上班族人流给公共交通和交通体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圣保罗周围的工业城市拥有整个巴西几乎1/10的人口,圣保罗将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和里约热内卢合并,这将意味着公共交通体系在短时间内难以进行规划,某种程度上,其基础设施正以一种不可控的、非正规的方式进行创建。圣保罗的设计蓝本阐释了移动就是一种即兴的、自发的生活方式,那里将要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会给人们留下哪些经验教训?

伊斯坦布尔地处博斯普鲁斯海峡,水路运输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它不太可能发展功能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加之经常遭受地震困扰,伊斯坦布尔注定不太可能扩展地铁系统。因此,它的单一公路交通在不断发展,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也已经非常有限。不过,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伊斯坦布尔总人口中Facebook用户所占的比例远远超出大多数大都市,这意味着如果网络流量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实现协调发展,自助为主的交通形式极有可能大行其道。基于此,设计师大胆地提出了将私人交通服务提供商联合起来进行数字化联网的方法。

东京在城市交通上非常讲究结构和层次,技术保障得力。汽车、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等成龙配套。那么,不同的交通形式在东京城市交通中是如何运行的?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并相互补充的?

2012年奥迪未来城市大奖侧重于六大都市区: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印度孟买,中国珠江三角洲,巴西圣保罗和日本东京。这些城市样本,创作出具有区域针对性的城市未来交通方案。

在奥迪总部举办的“未来城市大奖”论坛上,本刊记者采访了主办方奥迪董事长施泰德。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家高档汽车制造商,为什么要进行城市研究?

施泰德:每座城市均有各自的发展方式,有各自的特质和特殊性,因而也是各自城市交通未来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的实验室。作为一家高档汽车制造商,我们必须关注这些变化,因为我们即将面临的新挑战和业务模式均将来源于这些变化。我们期望能从与奥迪技术有关的专业知识角度出发,获取一些有可能在未来城市交通中予以落实的具体创意。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为什么没有选定欧洲城市?选择“珠三角”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施泰德:本次没有选择欧洲的城市,基于我们对欧洲比较了解,另外,在上一次欧洲已经有了足够的表现。之所以选择来自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的这家建筑公司,也是为实现奥迪董事会的愿望。因为奥迪在中国佛山建有工厂,这也是出于奥迪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珠江三角洲区域内的城市在交通形态上差异较大,香港、广州、深圳、东莞四座风格迥异的城市在交通形态上构成了鲜明对比,大量外来移民也将加剧本地的交通压力,通过基础设施与环境相结合的方式,将有助于当地交通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城市样本对未来交通解决方案有哪些作用?

施泰德:举办“未来城市大奖”就是为不同都市所面临的具体挑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由社会、科技和空间因素等信息组成,将用做各城市的操作规程,并为其向可持续城市交通的过渡提供相关创意,它将是我们思考未来交通和设立创新性业务部门时的信息和灵感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身为奥迪公司董事会主席,你如何关注“未来城市”这个项目?

施泰德:奥迪有一个2020战略,在这个战略里,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客户满意度,第三是快速、灵活,第四就是“城市计划”,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企业要有社会责任。

奥迪董事会的成员们一直关注2020战略。仅仅简单地生产电动车是不够的,我们要了解客户需求,比如是插电式还是零排放的,这只是问题的开始,并非最终解决方案。通过对“未来城市”的关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更好地了解需求。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已经成为奥迪品牌最大的市场,在你看来,奥迪的未来和中国的未来有怎样的联系?

施泰德:我们认为而且坚信,现在的成果还不够。如果想了解这个社会,就需要提出问题,然后去寻找答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高端用户也会增长,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未来的高端用户对奥迪品牌有什么具体期待。在北京、上海这样交通问题严重的大城市,仅为客户提供新的科技是不够的,如果能提供额外的价值,那么我们就进入了未来中国汽车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在德国,奥迪在智能公共交通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中国是否有所参与?

施泰德:奥迪希望把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奥迪技术中心在中国也在进行技术开发,比如Connect(连线)技术,甚至希望中国用户在塞车的情况下可以在车里接通国际会议。我们的技术中心已经把这套系统翻译成中文,在亚洲开发,随后植入中国市场。在人工智能方面,奥迪正在和手机生产厂商合作,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一次奥迪对话奥迪公司交通德国汽车城市未来奥迪美国城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