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源费”何时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段玉文)
我家在德州宁津县城北农村,靠近县城有一条河几乎常年干涸。上世纪80年代大兴引黄工程时,每到需要灌溉时黄河水就及时引到河里,通过扬水站流到村头,比地下水方便多了,所以那时候按照每亩次收取黄河水费农民们都能接受。只是好景不长,慢慢的黄河水来的次数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短。直到最后每年只在麦收时来一次,因为马上要收黄河水费了。由于来水次数少,时间短,不等扬水站开闸河里就没水了,所以扬水站早在十几年前就拆除了。除了沿河村庄,再也见不到黄河水。
用不上黄河水,但是黄河水费却照常征收,还是按照过去的亩次标准,直接从粮食直补款中扣除。农民想不通,用不上黄河水,为什么还收黄河水费呢?就通过信访、打政府热线等方式质询,得到的回答是:引黄是政府惠农举措,收费是红头文件明确规定的,所以不属于增加农民负担的乱收费。虽然没有直接用黄河水浇地,但是起到了补源的作用,地下水位提高了。我们不理解,如果黄河水常年有,或者像过去那样一年来五六次,也许会补源的。现在只是麦收农民不需要用水时来一次,水过河干,怎么还能补源?像我们村离那条引黄的河3公里,一年只有几天的黄河水能补充到我们村地下呢?前些年,我们都是打十几米的真空井灌溉的,慢慢的水越来越少,后来就吸不上水来,只得打深机井,从25米增加到30米、40米、50米。我们这里的怪象是,年年收“补源费”,水位却越来越下降。
“补源费”按规定是按照供水次数收取的,实际上供水次数减到了1/4至1/5,收费却依然按照过去统计的亩次没有减少。“收费难”一直是农村干部最头疼的难题,其实并不因为农民思想觉悟低,而是有些费收得没道理。后来国家实行种粮补贴,就像救命稻草一样救了急,“补源费”直接就从直补款中扣除了。国家发现了这个问题,一再强调直补款必须直接足额发给农民,不允许捆绑扣费。有政策就会有对策,不让扣村干部也有办法,先交“补源费”,再发直补款,不交“补源费”的就别想得到直补款。直补款比“补源费”多,谁还能不“积极”缴纳“补源费”呢?这种看似不是捆绑的捆绑毕竟比直接扣费麻烦,所以去年还是直接从直补款中将“补源费”扣除了。
眼下小麦丰收在望,不过从种到今也没见黄河水“补源”,是用越来越深的地下水灌溉了三四遍得来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奢望取消习以为常的黄河水“补源费”。 黄河补源费时政三农农民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