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养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郑州 关晓海)
在县法院工作,一位朋友讲了他近期审理的一个案件:李某在同乡刘某承包的一处民用楼建筑过程中,从三楼不慎摔下致死。尽管多次协商,双方也未能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这案子让人感到沉重,因为李某是一位64岁的老人。
有学者认为,照目前的生活条件,60岁的人仍属年富力强,此时退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但李某却跟“年富力强”扯不上关系,多年的田间劳作早已使他的身体严重透支,如果有人就推迟退休的问题征询他的意见,我想他肯定是反对派。不过,农民这一称谓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所以,李某从未想过退休,也根本不敢想。在某种意义上,退休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李某有两女一子,两个女儿中学未毕业便早早辍学,嫁到了附近,本想着老人年纪大了,住得近能有个照应,但在这个人口流动极大的时代,想要孩子一辈子陪伴在自己身边,是一种奢望。两年前,女儿一家迫于生计,举家到外地打工。儿子是全家人的骄傲,考上了省城的大学,但脱离了土地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幸福,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还不知未来的人生将落脚何处,村里就已经把土地收回,隔绝了他回乡的路。毕业后,小小的工薪阶层只能成为城市的“蚁族”,和无数怀揣梦想的农家子弟一样,在都市漂泊,买不起房。三个子女虽然都能够自立,但反哺父母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李某和老伴守着两亩薄田,拉扯着两个外孙,经济上着实吃力。为补贴家用,在农闲之时,李某便在建筑工地上打些零工,补贴家用,悲剧就在这时发生了。
建筑属于高危行业。老年人眼神不济,反应迟钝,本不应出现在建筑工地上,但在老家一些县城的建筑工地上,老年人的身影却是随处可见。据一位从事建筑的朋友介绍,50岁以上的人员占60%以上,60以上的人员占到30%以上,而在农村的建筑工地上,这个比例更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据说是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为了梦想奔赴都市,农村已经出现“空心化”的趋势,建筑商在农村雇不到足够的劳动力,便退而求其次雇用老年人。而固守土地的农民,终年辛劳,但在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上,却无法享有农产品在流通、销售环节的高附加增值,虽温饱无虞,但经济用度上便捉襟见肘,为了赚些零用钱,对安全因素也往往无法顾及。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虽然早年艰辛,可老了之后,儿孙绕膝,衣食无忧,算是安享晚年了。可如今,养老是越来越难了。 何以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