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大选 胜负难料
作者:徐菁菁(文 / 徐菁菁)
( 3月30日,在法国东部的贝桑松,法国总统选举候选人、现任总统萨科齐在竞选集会上发表演讲 )
被枪声打乱的选举
就在民意调查连续落后5个月后,萨科齐的竞选阵营终于迎来了一剂强心针。上个月他们还落后社会党人奥朗德8个百分点,而现在,若干不同机构的民调结果均显示,两人之间的差距正变得越来越小,在许多调查中,萨科齐甚至开始超越奥朗德。
是什么帮助了萨科齐?“如果处理得当,总统总是能从国家危机中获得政治红利。无论如何,危机事件已经帮助萨科齐在竞争中处于了领跑者的位置,他不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失败者。”耶鲁大学政治与国家事务教授乔利恩·豪沃斯告诉本刊,“枪击事件发生后,我一直待在巴黎,好些人在谈到萨科齐的时候都说,他再次成为一个真正的‘冠军争夺者’。”
3月19日,法国宪法委员会确认10名候选人的参选资格,正式拉开总统竞选的帷幕。可就在同一天,南部城市图卢兹一所犹太学校里传来的枪声却打乱了一切:4名犹太人被枪杀,其中3名是10岁以下的学童。
案件已经水落石出。来自阿尔及利亚移民家庭的24岁的穆罕默德·莫拉在逮捕行动中被击毙。他在此前还用同样方式枪杀了3名少数族裔士兵。莫拉声称,他所做的一切是要为巴勒斯坦加沙地区的儿童报仇,因此将复仇目标瞄准了法国军方和犹太人。作为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聚居区,在法国,反犹太攻击案件每年都时有发生。2006年,23岁的伊兰·哈利米被虐致死,成为60年来第一个因为犹太人身份而遭杀害的受害者。但像当前这样针对儿童的残酷屠杀还是令法国震惊。
( 3月19日,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一所犹太学校的学生在家人带领下离开学校。当日发生的枪击事件,造成4人死亡 )
穆斯林、犹太人、移民,所有候选人都知道这起案件的敏感性。民调领先的4名候选人中,有3人在事发后立刻就赶到了图卢兹:除了萨科齐外,民望最高的社会党左翼候选人奥朗德宣布取消3月20日在雷恩举行的竞选造势,悼念死者。中间派候选人贝鲁拜访了当地的犹太组织。
但没人能比总统更引人注目。“萨科齐从总统身份里受益,他完美地展现了自己。而奥朗德除了复制萨科齐的做法外并没有别的选择,他只是一名候选人,做出更多的表示并不恰当。”英国阿斯顿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约翰·加夫尼告诉本刊记者。
( 3月29日,法国蒙彼利埃,法国总统候选人、社会党领袖奥朗德参加选举集会活动 )
总统牢牢地抓住了机会。枪案发生后,萨科齐立刻宣布暂停三天竞选活动。3月21日,在法国电视新闻频道BFM TV的报道里,屏幕被分成了两部分。出现在右边的总统作为国家保护者,号召国人坚持共和国的核心价值“团结”;屏幕右边播放着一段录像资料,展示萨科齐参加三位被莫拉杀害的法国士兵的葬礼。当他面对棺木的时候,法国国旗在他身后飘扬。“这个人(莫拉)想要让整个共和国向他屈膝,但共和国不会屈服!”萨科齐铿锵有力地说。第二天,法国特种部队就击毙了莫拉。总统于是宣布:“嫌犯已经死亡,他不会再伤害孩子们了。”
在之后一次关于大选的媒体采访中,萨科齐特意提到法国伊斯兰组织联盟即将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一些被邀请的人并不被法国欢迎。”他宣布,他将阻止生活在卡塔尔的埃及逊尼派神职人员卡拉达维入境,因为此人曾经为发生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肉炸弹袭击辩护。萨科齐强调说,由于卡拉达维持有外交护照,将不需要获得签证入境,但他特地和卡塔尔方面打了招呼,卡拉达维将不被允许离开卡塔尔前往法国。
几天后,3月30日,萨科齐又一次宣布好消息:法国警方当天上午展开行动,抓捕了19名伊斯兰极端分子,并缴获一些冲锋枪。“此次行动表明在法国领土上不允许任何形式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存在。”
当嫌犯的身份被确定为伊斯兰主义者时,极右派别“国民阵线”候选人马琳·勒庞出现在电视上提醒法国人:是她率先警醒他们——在枪击案发生前几周,她刚刚挑起一场辩论。根据她的说法,巴黎大区的售卖的所有肉制品都符合清真标准,这意味着法国向“少数族群”妥协,是伊斯兰主义泛滥的表现。但说到防止伊斯兰化,在过去5年里,没人比萨科齐做得更多。
2007年萨科齐上台时,6000万人口的法国拥有490万移民,其中150万来自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紧缩移民政策、防止伊斯兰化、加强国家认同一直是萨科齐执政的一副组合牌。2008年,法国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萨科齐提出并牵头通过了《欧洲移民与难民庇护公约》,促使整个欧洲都收紧大门,用“实用主义”取代“人道主义”。2011年4月,拥有600万穆斯林的法国正式实施新法律——禁止在公共场所佩戴把整个面部遮挡住的面纱,违者将被重罚——成了欧洲第一个正式实施这一法律的国家。也正是在萨科齐的倡议下,移民、融入、国家认同和共同发展部于2010年底发起了为期3个月的“国家认同大辩论”,辩论主题是国民身份的认同、法国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针对这一决策,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分析与介入研究中心研究员纳乌费尔·布拉恩曾这样向本刊评价说:“萨科齐被认为是我们时代最出色的政治战略家之一,他在试图‘从政治上杀死’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的极右政党,保住那些右翼倾向的选民。”那时,法国正在举行地区选举。
极右派别候选人马琳·勒庞在总统大选的民意调查中一直处于第三或第四的位置,约有15个百分点的支持率。一旦选举进入第二轮,这些选票的流向将对胜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枪击案发生前,萨科齐就被指为了赢得勒庞支持者的欢心而倒向“国民阵线”的右翼观点。在勒庞抛出“清真”食品问题后,他一面否认了所有肉制品均为清真食品,撇清政府责任,一面又强调自己正在推动规则制定,要求所有清真食品都要被标示出来。在3月中旬的一次7万人集会中,萨科齐宣布,如欧盟不能保证可以控制非法移民入境,法国将退出申根签证区。美国《华尔街日报》在评论中干脆将称尼古拉·萨科齐改称为“尼古拉·勒庞”。
现在,此前曾有过反犹太言论的勒庞很难从枪击案中获得更多政治红利,但萨科齐的处境则大不相同。“现在,枪击案占据了竞选的核心位置。这股势头虽会过去,但它已经改变了大选的天然形态。”阿斯顿大学教授约翰·加夫尼告诉本刊。萨科齐相信自己占了上风。在23日的一次竞选活动中,他转向左翼报纸《自由报》的一名记者,笑着问他:“你们还那么自信吗?”
不受欢迎的总统
4月22日即将举行的大选几乎将无可避免地拖入第二轮。萨科齐和社会党人奥朗德虽然在民调中领先,但支持率都难以超过30%。
2007年7月,新晋总统的支持率曾一度高达65%,但在一年后,就跌至一半。法国媒体称之为“一年来的自由落体”。从那以后,萨科齐的支持率就始终在30%左右徘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马利埃毫不客气地对本刊评价说:“萨科齐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对萨科齐任期的评价普遍都是‘灾难’性的。整个法国都弥漫着一股深刻的反萨科齐情绪,包括那些曾经在2007年投票给他的选民。”
如何解释这样的“自由落体”现象?近日,在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的采访中,萨科齐坦言:“我会变。我担任了5年总统,不会重复所犯错误。作为总统,除了灵敏,你还要超脱、严肃。”耶鲁大学教授加夫尼的观点代表了许多观察家的看法:“萨科齐受困于自己的行事风格远远胜过决策安排。”“他的个人风格喜欢炫耀,模糊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界限,在公共场合发表粗鲁的言论。而法国人青睐保守和风范正统的总统,两者背道而驰。”伦敦大学学院教授马利埃说。
在萨科齐当选之日,庆祝晚餐安排在法国最著名的餐厅,充斥着歌星、影星和大老板。当选第二天新总统又借了富豪朋友博罗雷的豪华游艇出海,理由是:“躲避媒体追踪,寻找内心平静。”法国民众向来对政客尖酸刻薄,而后者绝不敢回嘴,可这条定律在萨科齐这里行不通。有民众说:“别跟我握手,你会弄脏我。”萨科齐也毫不客气:“滚一边去,可怜的傻子!”他去安抚因油价上涨闹事的渔民时,却用大吼回应并斥责他人。为此法国人讽刺说:“穿戴的都是高级货,为什么说话不能高级些?”
法国人对政客的私生活相对宽容,但没政客敢像萨科齐一样在私生活上如此高调和随性。上台没几天,爱丽舍宫就前所未有地迎来了婚变。人们听说,为了挽回塞西莉亚,即使在开会,总统也忍不住经常查看手机,要是接到她打来的电话或者收到她的短信,他便要暂时中断会议。这段婚姻结束后,总统又与前超模歌手布吕尼“闪婚”。在执政之初一年里,人们多半是在报纸娱乐版上了解总统的新消息。
萨科齐的我行我素并不只存在于私生活中。《时代》周刊曾报道这样一则轶事:在担任财政部长时,萨科齐认为促进消费是一个可行的步骤,便召集全国各大超市的零售商,要他们将数百种主要日常消费品的价格下调2%到3%。《时代》记者问他究竟用了什么绝招让零售业巨头们屈服。萨科齐笑着说:“我说,如果哪个公司拒绝,我就会在电视上告诉公众它们是谁。”这个故事就像一个隐喻:萨科齐为实现自己认定的目标,并不那么在乎手段方式和外界的评价。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具有进取心的总统。在自传《见证》里,萨科齐这样描述法国的现状:“法国是一个精疲力竭的国家,人们傲慢自大,却懒得工作;畏缩不前,却拼命抵制改革。”在2007年的竞选中,他向选民们做出了与过去“决裂”的承诺,誓言“恢复工作的价值”。上任最初一年多时间里,他就推出了55项改革措施,包括放松35小时工作制、提高医疗自费比例、公职部门和学校大量减员等。
他甚至提出推迟退休年龄。早在1995年,法国工会连续24天的罢工让时任总统希拉克放弃了类似的计划。萨科齐面对的阻力丝毫不比希拉克小。2009年1月,法国各大工会组织了250万人的示威游行;3月,180个城市的民众又为此走上街头;6月,全国性的抗议活动参加者超过百万。2010年10月,罢工再次井喷。当天,法国1/3的航班停飞,上千所加油站关门,卡车司机慢行堵塞高速公路,影响波及全国。尽管如此,萨科齐依然没有收回自己的改革计划。
这样强硬地与选民对抗,是任何一位民选总统需要规避的。但习惯了一意孤行的萨科齐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旅居巴黎的美国政治评论家艾里克·帕普在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萨科齐所遭遇的困境:“他所面对的问题比前任希拉克要多得多。这些天,萨科齐的竞选团队绞尽脑汁地力图为他赢得更多尊重。他们指出在他预算紧缩问题上有先见之明,他成功地将法国人的退休年龄从60岁推迟到62岁,他削减了国家公务员和教师的岗位。但这正是萨科齐的问题:他表现得就像‘紧缩先生’,这些措施无法获得民众的好感——而为了保住法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他又不得不这样做。”
萨科齐的整个任期几乎都是在西方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中度过的。在欧洲债务危机大爆发的今天,压在法国总统身上的旧担子丝毫不轻:自1976年以来,法国预算几乎年年都是赤字,以至于在2012年预算中,仅公共债务的利息就高达490亿欧元。在不少观察家眼里,萨科齐的表现已经十分不易。“他在艰难的时局中表现得相当好了。”耶鲁大学教授加夫尼认为,法国经济出现的困难无法归罪于萨科齐,长期结构性赤字和债务问题已经失去了控制。从1998到2011年,法国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比例下降了40%,贸易逆差占GDP3.5%,约为德国的两倍。失业率上升至9.8%,是20年来的最高水平。现在,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尚苦苦挣扎在欧元区规定的范围内。人们不敢对未来有太多预期:政府已将GDP的增长预期从1%下调至0.5%。调查显示,90%的法国人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75%的人忧虑自身的经济状况,2/3的人担心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会失去工作。这种恐惧感比2008年经济危机时更甚。
作为总统的萨科齐势必要承担这种经济局面带来的后果,而他实施的种种挽救措施,都是在挑战长期以来法国社会讲求平衡,注重社会再分配固有模式。虽然这种模式愈发依靠财政赤字来保障,已经超出了税收和人口结构的支撑能力,但一旦改变它,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既得利益群体就是握有选票的普通选民。
挑战者
在社会党人气旺盛的潜在候选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斯特劳斯·卡恩因性丑闻失去竞选机会后,58岁的奥朗德被推到前台。选民们对这张脸既熟悉又陌生。1981年,密特朗当选总统,26岁的奥朗德就进入总统办公厅担任专员。但他的绝大部分政治生涯都是在社会党内部度过的,从1997到2008年间,他一直担任该党主席。
“奥朗德在法国的政治舞台上并不是一个主要的角色,他从来没有担任过部长或者其他的主要高级行政长官职责。他虽然担任社会党主席多年,但这个党派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耶鲁大学教授豪沃斯告诉本刊,“他的政治能力并没有为多少人所知。事实上,他的前伴侣、2007年大选总统候选人罗亚尔都曾尖锐地评价说,她甚至想不出他在过去30年里究竟有何重大成就。但他的举止风格确实越来越像一名总统,而他对于选民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他不是萨科齐。”一项民调显示,76%的选民认为,相比萨科齐,奥朗德的性格更适合担任总统。
温文尔雅、小心谨慎、处事低调的奥朗德提出,他将成为一名“正常的总统”。在成为社会党候选人后,他的现任伴侣、电视记者瓦莱丽重新打造了他的形象。现在,奥朗德成功地减去了一些体重,他后退的发际线、经过训练后抑扬顿挫的新语调让许多左翼党派的支持者联想起当年的密特朗。
30年之后,奥朗德在起草竞选大纲时也效法了前辈:密特朗的竞选纲领命名为“建设法国的110条提议”,奥朗德则称之为“我对法国的60个承诺”。在这份长达41页的题为《改变,自此开始》的宣言中,他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在5年任期结束时实现国家预算零赤字。不难看出,奥朗德在尽其所能地投选民所好:更新税制,更多地向大企业、大金融机构征税;要在教育部门设6万个岗位;保持目前的公共服务,维护电信、铁路、邮电等部门的公营性质;保证所有人都能享受免费医疗。他甚至提出,对萨科齐推迟退休年龄的法案重新审议。日前在接受法国电视一台采访时,他还抛出提议,建议向年收入超过100万欧元的人征收75%的所得税。观察家们注意到,这些美好的许诺并不容易实现,包括增加就业岗位在内的一些承诺都需要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基础之上,而目前的经济状况实在难以达成目标。
但形象和承诺已经足以将奥朗德送入大选的第二轮。那么,谁将会成为决定胜负的“第三人”?“也许‘第三人’不是极右翼的勒庞,而是前社会党人让·吕克·梅朗松。他领导着包括法国共产党在内的左翼联盟。”马利埃说,情况对奥朗德更为有利——梅朗松的政治纲领和奥朗德十分相像:“他的竞选承诺集中在经济问题上,并提出改革银行业的激进方案。他也提议将水、电等行业收归国有。除了这些,他还和奥朗德一样提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梅朗松的政策在公共部门员工和青年人中很受欢迎。在一些民调中,他已经超越勒庞排名第三。” 法国法国大选胜负大选国际社会难料尼古拉·萨科齐勒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