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清晰度大检测
作者:薛巍(文 / 薛巍)
(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12道检测思考清晰度的逻辑谜题》 )
从易到难的哲学问题
这本书的导言中说:“笛卡儿认为,人的心智是不会错的,他确信我们不会弄错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自己感受到了疼痛,那就是感受到了疼痛,在这点上我不可能出错。如果我看到了一头大象,虽然这只是我的幻觉,实际上压根儿就没有大象,但我看到大象的体验依然千真万确。如果我认为你的外套是黄色的,就算它实际上是绿色的,也依然不能改变它在我眼里是黄色的事实。然而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我们有可能真的搞错自己脑中的感受,并且错得离谱,错得悲哀。”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以为自己爱上了某个人,但实际上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肉欲;一个人以为她消化不良,实际上是怀孕了。我们实际上没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我们的思考很不清晰。
笛卡儿思考的是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并由此得出了形而上的、本体论上的结论。本体论是哲学的终极,包括身心关系、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等。有意思的是,两位作者在网络上公布哲学测验题,通过网民提交的答案了解如今人们偏向于哪些哲学流派。在哲学史上,有三种因素被认为是自我持存的必要条件:肉体的连续性、心智上的连续性(自我持续存在必须要有思想、观念、记忆、信念等意识方面的持续存在),以及灵魂的持续存在。一个人想活下来到底需要什么呢?当需要做出决定性的选择时,有三分之二的人选择保存他们的灵魂,哪怕是舍弃他们的心智或身体。心智上的连续性又比身体上的连续性更受欢迎。“这是正确的。‘我思故我在’是哲学中最著名的思路,它揭示的真理中有一条:我们是我们的思想、感觉、信念与欲望的总和。你也许不同意,但不同意的那个你又是什么呢?”
书中第三章通过三段论测试题证明,我们其实没自己以为的那样讲逻辑。亚里士多德创制的形式逻辑从原理上讲非常简单。如果你多用心,将会非常轻松地避免错误。比如亚里士多德始创的三段论推理,最著名的例子是:“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但判断一个三段论形式的推理是否符合逻辑并不简单,错误的三段论推理有肯定后项、否定前项、不当移项、中项不当周延、前提互斥等10种形式。“如果我6点没到家,我就会错过新闻。因此,如果我6点前到家,就不会错过新闻。”“如果我努力,我就会通过考试。因此,如果我不努力,我就考不过。”“男人都是混蛋。有些混蛋很有魅力。所以有些男人很有魅力。”——上述三种推理都是错的。
与解决道德难题相比,识别错误的推理还算是容易的,因为逻辑学家可以总结出错误的三段论推理的全部形式,道德难题却千变万化,且并非非黑即白那样简单。在该书第一章,作者通过30个道德观方面的测试题来证明,我们对一些重大的道德问题貌似观点明确,但一旦涉及具体问题就会偏离自己的基本观点。如,我们都会赞同“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人都有权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拥有绝对的权利”。“政府应该大幅增加税赋,以挽救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未检测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药物,政府应禁止售卖……”这30道题其实是15对题目,其测试结果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信念系统是否存在不兼容性,即自相矛盾之处。比如,你可能同意“生命权是人的根本权利,任何挽救生命的努力都不应该考虑金钱”,同时又认为“政府应该大幅增加税赋以挽救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如果认为生命权是人的根本权利,任何挽救生命的努力都不应该考虑金钱,这就意味着,为了救命,我们必须有多少就花多少。西方国家就要花尽可能多的钱来挽救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性命。你可能已经每月给发展中国家捐1000块钱来挽救他们的生命了,但是如果救命不应该考虑金钱,你为什么不每月捐2000、1万块甚至干脆捐得倾家荡产呢?如果你做不到,你暗地里就已经同意,个人与政府没有义务不顾金钱成本全力挽救生命。
( 朱利安·巴吉尼 )
全书最后一章的“终极哲学常识60题”就更简单了。“很多人经常会说,哲学是知其所以然多过知其然的学问,搞清事实虽然很重要,但是能够保持思维清晰更加重要。但是回顾事实也会非常有帮助,如果你真能记住过往伟大哲人的言辞,向他们学习就更加容易了。如果你能脱口而出过往事件的日期,在社交场合你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60道哲学常识选择题中有的过于常识化,如根据“哲学家”一词的词源,哲学家追求的是什么(智慧);有的涉及的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加缪踢足球时踢哪个位置(守门员);有的很悲剧,如哪位哲学家杀害了自己的妻子(阿尔都塞);有的考的是哲学家的代表性论断,如“宁可毁灭整个世界,也不愿意我们的指头被碰伤,这种想法并不违背理性”(休谟);有的看上去难度挺大,如“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哲学原则或哲学论证?a.休谟的叉子,b.帕斯卡赌注,c.福柯摆,d.奥卡姆剃刀”(可以使用排除法:“福柯摆”是艾柯一部小说的名字)。
流行歌手VS.莫扎特
( 笛卡儿 )
两位作者在网站上调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的排名,结果前10位依次是:简·奥斯汀、莎士比亚、米开朗琪罗、T.S.艾略特、米尔斯·戴维斯、莫扎特、科本、毕加索、斯蒂芬·金、小甜甜布兰妮。他们承认,这个排名只反映出网民的意见,科本的排名比毕加索靠前,不等于他真的比毕加索更伟大。衡量一位艺术家是否伟大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在艺术史和美学史上,对一件作品是不是伟大的艺术品主要有6种解释: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和谐、有美感;作品必须展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关于第一个标准,“有趣的是,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的艺术观的核心。概念艺术的出现使得一件物品,譬如小便池,经过某种方式的概念化就能成为艺术品。因此艺术家的艺术技巧没什么作用。英国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说:‘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雕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诠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对斯克鲁顿而言,最起码要把艺术作品视为艺术家的创作,这是审美鉴赏的关键。
对于“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代表人物是康德。但康德强调,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假如我们在注视某个风度翩翩的男士或妩媚动人的女士时体验到了快感,这种快感大部分是功利性的,因为它夹杂着对被注视者的欲望。许多哲学家都设法把纯粹的审美愉悦与粗野的快感区分开来。如印度艺术哲学家库玛拉斯瓦米,认为味是印度人特有的审美愉悦形式,它有别于口腹之欲。跟感官愉悦相比,味的体验更近似于宗教体验。
许多人认为艺术作品必须能提升道德感。浪漫主义则认为,艺术家应该无拘无束、自由地展现自己,随着缪斯女神的指引而动。然而,强调艺术的道德性已经成为传统。托尔斯泰呼吁道德,因为在他看来,无论我们是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欣赏它,完全是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做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即它的道德内容。因此,一本小说是精彩还是拙劣,我们可以各抒己见。但是,倘若问起这本小说是否合乎道德,我们最终能达成一个所有明智的法官都赞同的结论。席勒也被划入道德派,但好像是存在主义美学的先驱:他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到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艺术作品必须展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有两位代表人物,叔本华认为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杜威说,艺术让我们体验到真实世界的和谐,这在日常经验中是体验不到的。
从网络调查的情况看,“大多数人在判断一件作品是不是伟大的艺术品时,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艺术作品是否表达了艺术家的情感。这说明浪漫主义的艺术观仍然最为盛行,即使在艺术界不作如是观”。另一个惊人的发现是,艺术作品不是用来提供道德或人生教训的。王尔德曾经主张艺术应该超越道德而被视为无耻,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已经成为主流。 道德清晰度艺术思考检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