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协会暨洛克菲勒三世藏品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摄影/John Nye

亚洲协会暨洛克菲勒三世藏品赏0佛陀

印度,或许在比哈尔/公元6世纪末

铜合金

纽约亚洲协会:约翰·洛克菲勒三世伉俪藏品,1979年8月

这令人印象深刻的青铜佛像来自印度东部,佛陀右手做施无畏印,左手握着一块布。这块布反映出人们对较早期传统佛像的误解。在较早期的佛像中,佛陀所握着的其实是自己长袍的一角。此具风格的佛像,着重刻画轻薄贴体的衣褶,以表现佛陀的身躯轮廓。

亚洲协会暨洛克菲勒三世藏品赏1沉思的菩萨像一对

中国,河北省/北齐,公元570年

大理石

纽约亚洲协会:约翰·洛克菲勒三世伉俪藏品,1992年4月

公元6世纪下半叶,中国北方的石浮雕出现不少戴冠坐高凳的佛像,这些石浮雕左右两边佛像的姿势有如用镜反映出来一样。此石雕中间刻有两位沉思的菩萨,他们各把食指提至面颊,这姿势出现在一些早期的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佛教艺术品上。虽然学者未能完全明白这石碑的含义,但相信它可能代表在兜率净土的弥勒菩萨(未来佛)。根据一些早期重要的中国佛教文献记载,每一位菩萨在化现人间之前,均居住在兜率净土。

亚洲协会暨洛克菲勒三世藏品赏2阿弥陀如来像

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公元13世纪下半叶

桧木彩绘切金,嵌水晶

纽约亚洲协会:约翰·洛克菲勒三世伉俪藏品,1979年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住持佛,他站在雕刻华丽的莲花座上做来迎印。当阿弥陀佛下凡引领死者往生西方净土时便会做此手印。在平安时代(794~1185)末及镰仓时代,当净土信仰在日本流行时,以来迎印为主题的绘画和佛像会放在临终的信徒前。这佛像的眼球以水晶镶嵌,神态生动。而阿弥陀佛华美的服饰则用金叶做幼线,即切金方法所制成。以切金方法创作是镰仓时代佛教雕塑的一种特色。

亚洲协会暨洛克菲勒三世藏品赏3弥勒菩萨像

泰国,Prasat Hin Khao Plai BatⅡ

公元8世纪

青铜嵌银及黑石

纽约亚洲协会:约翰·洛克菲勒三世伉俪藏品,1979年

此为青铜铸的弥勒菩萨像,这可从他头饰上所戴的小佛塔识别。1964年,在泰国东北部的一座佛寺遗址外出土的一组青铜器中,这尊佛像被誉为是最精致的雕塑之一。薄小的服饰,缠结的长发,及没有佩戴珠宝的造型,显示他为苦行中的弥勒菩萨。这类型的弥勒菩萨像在公元7至9世纪流行于整个东南亚。

亚洲协会暨洛克菲勒三世藏品赏4《莲声》

蒙天·波玛(1953~2000年,泰国曼谷)制作,1992年

赤陶及包金莲花

佩奇·奥沙他努谷藏品,曼谷

这件装置艺术由473个陶钟所搭成,他的重点是在于搭建的过程。你要沉下性子来有耐心慢慢搭成。以陶制成钟,掉下来就很容易碎,意喻着人的脆弱。建筑成一道墙,希望观众看他的时候会在墙的前面做一个静思的过程。

亚洲协会暨洛克菲勒三世藏品赏5《夏佛》

2007制作

香灰、钢及木

张洹工作室藏品

代表他对童年的回忆,小时候如何跟父母去庙宇祭拜。第二个是传达一种祝福,信徒们都会去庙里祈求神灵的保佑,其实很多人去祝福,但是他这些祈求,这些祝福去哪儿呢,他觉得就在这些香灰之中。所以用这些香灰做成有灵魂的作品。 弥勒佛亚洲协会藏品艺术佛像洛克菲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