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增长的困境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3月是摆脱了季节性影响后第一个具有可比性的月份。3月份的第一个重要的经济数据汇丰PMI显示宏观经济运行不容乐观:48.1,低于2月份49.6的数值,也创下4个月以来新低。海外唱衰声甚嚣尘上,“肉毒素经济模式”难以为继。再考虑到不到一个半月时间成品油大涨10%,寄予厚望的大消费和战略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未来的增长环境相当窘迫。
不妨从富士康,这家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解读制造业面临的困境。3月23日富士康国际公布了2011年财报:每股盈利为1.01美分,扭转了前年每股亏损3.06美分的颓势,不过营业收入却下降了4%。去年在手机厂家纷纷转产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富士康代工费水涨船高,加之两年前便开始把部分厂房北迁至河北及四川等地区,降低了成本,这些均为利润提升打下了基础。但使富士康摆脱亏损的关键却是大幅度裁员,截至去年底,富士康的雇员总数为9.89万人,一年前为12.67万人,减少了22%。员工成本5.33亿美元,减少6%。可见,在全球经济整体不佳的背景下,富士康扭亏为盈,靠的仍是欧美企业前两年普遍沿用的“毛巾拧水”的老办法。一旦毛巾拧干,成本降低到底线,企业也就没有了退路。
年报出台后,尽管扭亏超出预期,富士康股价还是跌去3%。今年,富士康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成本压力。春节一过,富士康便全面上调生产线工人的基本工资,深圳工厂普工底薪将增加到2200元以上,而3年前仅为每月900元。本次调薪,富士康成本又将增加24亿元人民币,远超其2011年8000余万美元盈利。
中国制造业在低端产业链上的布局之密集、之竞争全球无出其右,连胜出者富士康也难赚钱,足见劳动密集与资本密集的产业模式走到了尽头。而处于产业链更为下游的武钢欲养猪种菜的消息更印证了工业企业的困境。华泰联合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伴随中国经济在2000年后的高增长,企业快速增长的利润背后,是更为大量的资本支出;并且,尽管利润快速增长,但现金流增速几乎停滞。这意味着,在廉价信贷资源的刺激和重化工进程中,企业投入了大量资本以扩张产能,但建成之后的庞大工业体量,未能迎来高速运转的同时,利润却得以保持。尤其是2009年后,经济中占比较高的那些行业大多已经走向相对成熟,此时的经营现金流却反而跌落到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出现了令人困惑的“无现金增长”。当然这也不难解释,A股2000余家上市公司,16家银行、“两桶油”和“招、保、万、金”等几家房地产公司利润便占到了一半。而处于竞争中的工业企业利润率不过6%。廉价资金纵容下,工业企业资金运用效率普遍低下。
要转换增长方式,政府不会再开信贷闸门。前两个月新增信贷规模累计同比增速下降8%。本轮调控以来,失去廉价资金的助推,企业净经营现金流持续走弱,营运成本进一步上升;而需求持续不振,企业库存和应收账款大量累积。投入和需求的双重压力下,今年前两个月工业增加值仅为11.4%,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增速回落是根本:1~2月轻工业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从2011年12月的12.6%提升至12.7%;而重工业却下降2.1个百分点,从13%降至10.9%。到了3月,汇丰PMI显示出3月的产出指数、新订单指数等数值均位于荣枯线50下方,且新出口订单指数也是4个月以来新低。新订单指数创4个月来新低显示不论国内需求还是外需都在继续走弱,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仍在收缩区间,但幅度有所减小,暗示内需放缓速度可能更快。当然,经济减速政府也并未坐视,1~2月投资增长21.5%,远高于预期;且稳投资政策陆续出台,而轻工业已经企稳。未来趋势看,工业增加不会持续大幅度回落,但也难恢复高增长。
“两会”后,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的迫切性。非如此,“发改委”也不会两调油价。但转变的路途却难一帆风顺,消费者若没有购买能力,消费若不能成为“三驾马车”中最有力的一匹,转变方式便是徒劳。 经济利润增长富士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