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一种误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柴乔)

以前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症结是只讲应试,没有素质,现在我认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疯狂乡村教师”的故事。他卖房卖地卖母亲的棺材,动员全体教员贷款百万元,把学校建得很豪华,连游泳池、旱冰场都配齐了。他充满激情地讲道,他要创造出城市化的教育环境,要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城市的待遇。他还说,他第一次到上海,就不想走了。他指着东方明珠的照片对学生说:为了让你们住进去,我愿不惜一切代价……那一刻,老师的眼里闪着泪光。我也落泪了,但我也开始忧虑。就是拼了命,也要到城里去!这就是我看完节目后,从这个教师那里得到的最大“引导”。可是,他要让孩子们都到城里做什么呢,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城市的意义,真的就是高大建筑、完备设施吗?

后来,一些记者下来报道我们这里的一个老师坚守基层教育几十年的事迹,我突然明白了点什么。好多年了,人们认为挖掘、报道这样的典型,就是在支持和声援教育,就是在讲良知和良心,就是在切实地关注未来。不感动是说瞎话,看到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一些教师为了孩子们的理想而隐忍和努力,谁能不感叹一声呢!可是,除了课本之外,这些无限付出的教师,给孩子们都灌输了些什么呢?他们会说,孩子们,一定要走出去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还会说,孩子们,我们这里山穷水恶,只要走出去,哪个地方都比这里强;他们也会说,孩子们,到城里去,到最大的城市里去,比如北京,比如上海,比如纽约。

这些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一言以蔽之,就是让孩子们“脱离”、“离开”原有的一切,而且必须“到外边去”。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桃花源”不在世外,失去“桃花源”,恰恰就发生在孩子们背井离乡的那个时刻,原本孩子们是应该以极大的热情为使家乡变得美好而奋斗的。

我想提醒的是,将引导变成误导的老师,也许可以让你有一个好成绩进入某个学校;让你到达某个城市,坐上轮船、火车、飞机,但他真的知道你最终能到达哪里吗?相对于这种老师,我更渴望孩子们能够遇到这样一种老师:他告诉孩子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对自然感恩,要热爱并立足于家乡,不以“脱离”、“离开”为希望、为光荣。即使离开,也要鼓励孩子们学成归来,服务于家乡,或者以各种方式为改变家乡出力。我了解的是,很多教师一直没说过农村的好处,一直在拿城乡差别当成励志的工具。上成学的孩子真的离开农村了,没上成学的孩子也是要离开农村的,继农村荒芜之后,城市终将会变成什么呢? 教育一种误导

上一篇: 好东西(676)
下一篇: 键盘的喜与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