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的用工危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陕西 寇强)
家乡在陕西淳化,那里是中国主要的苹果产地之一。每年10月,是苹果的采摘季。国庆节回家的时候,父母抱怨:今年请人摘苹果的工钱已经涨到每天100块了,就这样,还是很难请到人。
改革开放30年,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农村改革却停滞不前,依然延续着改革开放之初开始执行的“包产到户”政策。“户”指一个家庭,可如今很多农村家庭已经残破,留守老人勉强维持生产,而老人终有归去的一天,老人归去,“户”便消亡,原本的农村基本生产单位因兼具“所有者”和“生产者”身份的家庭成员的死亡或离开而瓦解,“包产到户”的基础消失。从家乡的情况看,老人身后所留耕地的处置问题便会出现,而继承者因为户籍制度的关系,许多人虽然常年生活在城市,但户口依然在农村,他们仍然拥有土地承包权,却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流转问题便成当务之急,而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是是非非,又是流转的一大障碍。土地无法有效地流转,就无法集中,也就无法改变当下凸现的用工危机。另外,生产效率低下,残破的农村家庭又缺乏技术更新的能力和动力。很多农村老人按照城市的标准,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却仍然勉强工作,其中大多是为了生存。
农村和城市的用工危机有着很大的区别。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比如苹果采摘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农闲、农忙界限分明,这也是农村劳动力市场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相对来说,城市的用工需求就比较稳定。另外,城市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也是吸引农民工留在城市的重要原因,包括教育、医疗、交通、购物、文化休闲等等,而农村的公共服务要么欠缺、要么落后。
怎样才能吸引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呢?我认为,农场化是必由之路。如果让家乡的农民变成农业工人,让他们像工厂的工人一样领取相对稳定的年薪或月薪(年薪制更合适),农场和政府一起为他们提供工资之外的其他福利待遇,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能解决的。至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可以通过合并小的村落,建立以农场为核心的大村落,使公共服务成本降低。其实,农场化的办法并无新意,我相信政府和其智囊团都清楚这一点,只是在政府的日程表中,农村问题总是被后置,农村被边缘化,农民被边缘化。以至于,当你从一座城市走进一座村庄,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差异,而是农村社会生态正在瓦解中。 用工农村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