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墓

作者:朱伟

金圣叹死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的农历七月十三(8月7日),今年应是他逝世350周年纪念。他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三月初三(4月17日),活了53岁。

据乾隆《苏州府志》,金圣叹旧居应在长洲县憩桥巷,此巷东端有古桥,传为春秋时吴王出征前憩息处,很古老,现在属苏州沧浪区。金圣叹旧宅,民国时为海红坊海红小学,现在此地已经变成干将西路东端南侧10米宽的回车道了——我们的发展建设,是全然不顾悠久历史痕迹被毁灭的沉痛的。

据清顾公燮的《哭庙异闻》,当年行刑地点为江宁三山街,位于今南京中华路与建康路的交汇处。金圣叹被判死刑后,家产籍没;斩首五天后,妻子被流放宁古塔,儿子金雍被流放辽东。他的遗体是由弟子沈永启(1621~1699)棺敛的,其记录见于乾隆《震泽县志》。沈永启小金圣叹13岁,乃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的第七代成员。《震泽县志》记载,金圣叹入江宁大狱后,他的众多弟子都避匿了,独剩沈永启与圣寿寺僧前去探视。沈永启厚殓他的遗骸后,先安放在家庙中,“与从兄永辰等上食,皆号哭失声”,后来才葬于五峰山下。沈永辰是永启的表兄,金圣叹有《丁亥仲冬过松陵访来止》诗,“来止”是沈永辰的号。

墓地为什么选在五峰山?金圣叹生前留宿天池别业,曾有诗:“金银今世界,冰雪道人心。野鹤何天去,孤云随处深。临风时拾橡,候月对弹琴。徒有高山在,谁闻流水音。”在清初徐崧、张大纯编的《百城烟水》中,天池山也称华山,顶名莲华峰,因历代隐士喜选择此地,也称隐山。《百城烟水》中无五峰山的记录。五峰山紧邻天池山,也称白阳山,乃明代高士,文徵明的弟子陈道复隐居处。沈永启选择五峰山麓的藏书乡,此又是当年西汉名臣朱买臣负薪诵书之地,选择这样一块墓地,显然煞费苦心。

金圣叹的墓址,按同治《苏州府志》记载,是在“五峰山下博士坞”,至今一直延续这个说法。但事实上,李根源的《吴郡西山访古记》记载,民国十五年(1926)他“走遍博士坞,终不得圣叹墓。适遇一老妇,询之,云金墓在西山坞,非博士坞,千年吴探花重修之。转入西山坞,山坞尽处为圣叹冢,建‘清文学金人瑞墓’碑,吴荫培书”。吴荫培,吴县人,光绪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回到家乡,捐资创立了吴中保墓会,专门保护古墓。

前两年,我到苏州,曾专门去找过金圣叹墓。吴县现在已经变成苏州的高新开发区,旅游图上是标示有金圣叹墓的,但到处都是新拓展的马路,车来车往,令人茫然。先打听到五峰山有个民国时代公墓,就在路边,在墓园中探寻,叹那些本已安息多年的亡灵重又被喧哗惊扰。再发现公墓不远处有香火旺盛的“五峰山道院”,据说此道院旧址是“莲池庵”,《百城烟水》中记,昔日莲华峰背上有华山寺,不知与它有无传承关系?可惜这些地名旧址现在都已无法还原了。

道院守门人声称知道墓址,但索要引路费几十元。在他带领下,车在林中路走了一段,待不再能行,过一军队所设关卡,才进入五峰山内。沿缓坡土路进山,拐进一山坳,向导指着路边荒芜处说,里面有日军当年修筑的工事,再往里,就是墓了。此为五峰山的阳面,只似乎是漫坡一随意处,并不见李根源所说的“山坞尽处”。奇怪是五峰山为何一直被选为军事用地,因其位置重要?向导告知,当年日军筑工事时,挖掘了金圣叹墓,是否发掘出文物未可知,但已是空墓无疑。50年代立过一块碑后,“文革”被毁,80年代又重立了一块。钻进荆棘丛中,果然找到了矮矮一截水泥碑,书“金圣叹之墓”,被灌木荒草围困。不由就想到宋长白的《柳亭诗话》中所记的判诗“石头城畔草芊芊,多少痴人城下眠?惟有金生眠不得,雪霜堆里听啼鹃”,就有些感叹。

金圣叹流传于世的《沉吟楼诗选》是儿子金雍与小女婿沈重熙一起编成的。金圣叹一共有一子三女,儿子金雍大约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流放辽东时约29岁,康熙二十年(1681)左右才得以回乡。3个女儿中,只知小女儿名金法筵,生于顺治八年(1651),比金雍小19岁。“法筵清众”,“法筵”是佛法的坐席。金法筵7岁能诗,金圣叹生前喜欢她,曾有“左家娇女惜余春”句。金法筵嫁给了吴江沈氏世家的沈重熙,她后来写成的诗作,就名《惜春轩稿》,其中有一首《家兄归自辽左感赋》:“廿载遐荒客,飘零今始归。相看疑顿释,欲语泪先挥。郁塞千秋恨,蹉跎万事非。不如辽左月,犹得梦慈帷。”“慈帷”是母亲的代称,写得悲怆。

《沉吟楼诗选》中收有金圣叹绝命诗三首,其中一首《与儿子》:“与汝为亲妙在疏,如形相随只于书。今朝疏到无疏地,无着天亲果宴如。”自注:“吾儿雍,不惟世间真正读书种子,亦是世间本色学道人也。”“将士皆失色,然宴如而无恐意”,“宴如”是安然。还有一首《临别又口号遍谢弥天大人谬知我者》:“东西南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圣叹只留书种在,累君青眼看何如?”这里的“书种”当然是金雍,这两首诗,明显有托孤的意思。■

(文 / 朱伟) 历史文化金圣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