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遮阳伞”下的阳光采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近来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多达97.9%的人表示,政府采购乱象会影响自己对政府的信任度。毫无疑问,被誉为阳光交易的政府采购已经引起国人的极大关注,作为政府部门,能不能在采购中真正做到物有所值,用好纳税人的钱,实为政府树立良好形象和提升公信力的良好途径。
眼下的一个共识是,仅仅依靠《政府采购法》来约束和监督政府采购部门,显然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和公正。海口空壳公司,注册成立4个月就能在政府采购中连中大标、签大单,就足以说明政府采购的乱象了,在这里政府采购已成为一个幌子、一个空壳。所谓的政府采购不过是某些人的一个道具、一把遮阳伞。招标方和投标方合演一出“双簧戏”,背后的各种小动作难以进入监督部门的“法眼”,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自然就会沦为空谈。
笔者有几位朋友经常参与政府采购,闲聊中也经常听到他们说,一旦在政府采购中确立了先入为主的优势,基本上5年或10年之内,政府采购方就很少易主,除非主要领导不再任职或者是产品设备发生了重大质量问题,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太离谱、太不“上路”,这种默契都能维持一段时间。朋友的话说明了一个问题:并不是中标单位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低,而是中标方的根基深、关系硬。而屡投屡中的原因除了内部关系外,还有投标方外部关系的周到和细致,而他们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和招标方一起想办法屏蔽掉那些有竞争力的厂家,然后再找几家自己的厂家进行“围标”或者相互“陪标”。这样中标以后,产品价格和付款方式就自然会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如此“高质量”的合同,当然也就会有丰厚的“回报”了。所以,即使其他厂家的产品有再好的性价比,也就很难撼动这种“官商”牌混凝土浇筑的牢固堡垒。
可见,阳光交易如果有了遮阳伞,就会滋生非常可怕的腐败现象,而且很难被发现。为了政府采购的阳光不被遮挡,就必须尽早打破这种“遮阳”行为,让政府采购的舞台可以全面接受有关部门和民众的监督,这样,即使再高超的手法都逃不过监督的眼睛,一旦这种利益链被斩断,再坚固的工事都会因长时间没人“保养”而自行倒塌。(文 / 张丽) 时政阳光采购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合同遮阳伞阳光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