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钢琴曲

作者:朱伟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李斯特出生于1811年10月22日,逝世于1886年7月31日,今年是他诞辰200周年纪念。

李斯特首先是一位魔术师般的钢琴演奏家,他有一双据说是超凡的、能在键盘上纵情舞蹈的手,人们用手模把这双神奇的手保留下来,至今它仍在传播。有人认为,正因为这双手的每一手指都各不相同,才最大限度地拓展了钢琴的表现力,以致他创作的许多钢琴曲,至今仍在考验着钢琴家的能力。他是车尔尼与萨列里的学生,但给他更大影响的却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与意大利小提琴“魔术大师”帕格尼尼。柏辽兹长他8岁,引他走向了华丽、戏剧化、纪念碑式的文学意象表达,他就把柏辽兹的管弦乐调色能力搬到了钢琴键盘上。而他在20岁时听到当时已经49岁的帕格尼尼的辉煌炫技后,又开始坚信超人的技巧才是伟大音乐诞生的手段。正是这两位的启蒙,才使他的技能、表演天赋与浪漫性格都有了自由发挥的可能。150年前的一段文字曾这样生动地记录了他的演奏现场:“他先是深情而温柔地抚摸钢琴,以便肯定在他骑上它奔驰时不至于被甩掉,或不至于在他的手指下破碎掉。然后,就开始如痴如醉、肆无忌惮地狂奏起来。观众于是入迷、激动、深吸着气,禁不住发出欢呼声,进而用脚不断地跺地。”由此,他走上了与肖邦截然不同之路,出入各种光鲜场所,成为到处寻花问柳的明星。他的激情与多情、狂放不羁的炫技,甚至导致他在演奏到高潮处昏迷过去——了解了这些,才可能真正理解他音乐的特色。

李斯特一生共创作了总数约600多首钢琴曲,其中大多是他人作品的改编曲,包括贝多芬的全套交响曲、舒伯特的歌曲,以及各种歌剧、他人管弦乐作品的幻想曲。澳大利亚钢琴家霍华德(Leslie Howard)从1986年起,用13年时间,完成了一项大工程:在英国Hyperion唱片公司录制了全套98张唱片他的钢琴作品全集,能帮我们浏览其全貌。重新编排后,这套唱片的第一张就是他的早期习作,他的第一首作品应该是11岁随萨列里学作曲不久所作、演奏时间不到2分钟的《迪亚贝里圆舞曲》。迪亚贝里是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出版家,这个圆舞曲主题当时共邀请了51位作曲家作变奏曲,最有名的是贝多芬。李斯特这首习作是在萨列里提供的优雅框架里,装进了单纯少年的阳光。这套唱片的第19张则收录了他临终前所作的小品,从瓦格纳逝世后的《在瓦格纳墓前》起,他似乎就从瓦格纳的悼歌开始了自己的告别。临终前一年所作,几乎都是哀伤告别内容,典型如《哀伤的前奏曲》与《哀伤的进行曲》,开始阴郁如丧钟,但在召唤中,则越走越轻灵晶莹。霍华德以它作为结尾,我倒觉得,《在梦中》为尾声才好,那是一种对寄托的美丽向往。

李斯特钢琴曲中有很多精妙小品,一类表现徜徉在爱河中,享受爱之甜蜜的温柔絮语。传播最广的是1847年36岁时所作3首《爱之梦》中的第三首、1850年49岁所作《安慰曲》第三首。其实更美的是1839年28岁所作《旅游岁月》第二集中据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卡的两首十四行诗创作的第104号与123号,前者表现“能拯救我的,只有我的爱人”,后者是“天使一般的她,给我带来梦幻”,它们如肖邦的夜曲一样优雅,却没有肖邦那种内心欲罢不能的纠结,更多情意绵绵。多情是他音乐中最美的部分。

另一类则是他以精妙的技巧对神秘梦境的追寻。比如1838年27岁时所作《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的第三首《钟》,以及1877年已经66岁时所作《旅游岁月》第三集中的《艾斯特庄园水的嬉戏》。前者改编自帕格尼尼《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末乐章,将钟声描摹成精灵的妙舞;后者对水珠、水流、晶体的描述直接启示了之后拉威尔的《水之嬉戏》、德彪西《水中倒影》,意象的神秘是他音乐中最值得咀嚼的部分。

还有一类是通过辉煌技巧表达的帅气的英气风发,比如《拉科奇进行曲》与《玛捷帕》。前者是他全套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15号,拉科奇是匈牙利王子,曾率义军反抗奥地利统治;后者是《超技练习曲》中的第四首,他所作同名交响诗的主题变奏曲,玛捷帕是乌克兰民族英雄。彪悍、洒脱的英雄气质构成了他音乐中的刚性。

李斯特钢琴曲中,我最喜欢经三次改定、1851年他40岁时完成的《超技练习曲》与1853年他42岁时完成的《B小调奏鸣曲》,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是,情感有一种沉沉地往下坠的力。前者很接近肖邦,技巧则更辉煌。除《马捷帕》,我还喜欢第9首《回忆》,往事如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第11首《夜曲》,幽香则从深沉的夜色中一点点传递过来。后者真是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之极品,它把焦虑、无以消解的忧郁,在重压下的暴躁和挣扎,对温存的渴望,慰藉不足产生的孤独,因孤清又向往繁华,焦躁着又要挣脱,这些复杂的情绪全都用高难度技巧有机组合在一起,主题不断在大胆甚至极端的和声中自由变幻,强烈跌宕起伏。在半小时不可分割的演奏中,将钢琴无论强弱的表现幅度都提升到了极限,那种通过幻想大胆组合各种情趣的能力,又将浪漫主义拉向一个崭新的方向。这正是拉威尔与巴托克都首肯以他的遗产为酵母的原因。李斯特的音乐贯穿了从早期到后期的整个浪漫主义时期,他又确是给新音乐以更多启示的,但音乐史对他的评介,却停留在那些他的表面作品对他的评介上,这实在令人遗憾。■

(文 / 朱伟) 钢琴曲李斯特

上一篇: 高薪之罪
下一篇: 来自父亲的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