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机坠落
作者:宋晓军从10月14日中午开始,电话几乎被打爆。记者提的问题,都是当天在陕西通用航空大会上进行航空表演因发生意外而坠落的“飞豹”歼击轰炸机。当时我也是刚看到新闻,如果简单判断,无外乎就是人为、天候和设备的问题。按说无论是飞机试飞还是飞行表演发生坠毁并不少见,只是根据经验和感觉,人们都认为只要飞机本身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是可以对人为、天候可能造成的潜在隐患进行预警和修正的。因此打来电话的记者,大部分都对“飞豹”的可靠性十分关心。但实际上,这个问题确实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可靠性最早的概念确实是出自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航空领域。当时飞机已经成为一种高效的交通工具,但空中的飞行事故也不断增加。因此当时设计有多台发动机的飞机时,要求每一台发动机在设计时,确保在一定飞行时间内不发生故障的概率。这就是最初可靠性的概念。最早的可靠性定义出自1957年美国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委员会的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和给定条件下,无故障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在此后的20多年里,美国军用装备的可靠性工程经历了探索、发展、成熟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知识内涵非常多的过程。简单地说,将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生存力、部署机动性、维修人力和保障费用等因素都考虑进来后,可归纳为“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程”。具体到战机的例子上,比如美国第二代战斗机F-4E,在设计时就没有展开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因此每飞行小时故障间隔时间为1.1小时,每飞行小时维修工时为33小时,为此装备一个F-4E中队需要588名维修人员。而进行了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的第三代战斗机F-15,就比F-4E在这两方面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的第四代F-22战斗机时(现也称第五代战机),可靠性指标又比F-15提高了一倍,而维修人员又减少了一倍。
从美国战机采用“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程”前后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战斗机在保证其作战性能的同时还要提高可靠性,就必须在可接受的经费支出下,通过技术手段对飞机进行可靠性设计。若没有设计进而造成维修性差,不仅费时费力,且会因为环节多,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事故。具体到中国的“飞豹”,本身提出来是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作为“轰-5”飞机的后继型,后因发动机无法落实和设计人员不足暂停。此后引进了英国罗—罗公司的MK-202中速涡轮风扇发动机后,于1977年再次提出项目研制。经过5年“一机两型”(海军为串座型/空军为并座型)的方案论证后,于1982年正式列为常规武器装备重点研制项目,海军的串座型先走一步。当时刚好赶上国家实行“上轻下重”的经济改革,军费大幅度削减,军品订货从计划转为合同制。最终于1988年决定在有限的经费下,保留研制海军的串座型。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在“飞豹”的研制过程中,曾多次因经费和合同签订等问题耽搁。而其中的机载成品、材料、工艺等项经费也切了块,海军只好与4家单位签订合同,其中涉及可靠性的只是一些小合同。实际上,在1988年3月23日国防科工委才批准发布国家军用标准《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纲》(GJB450)的顶层文件。而在1988年12月首飞的“飞豹”,一些设计和技术状态已经被固化。后来经过10年的验证试飞,“飞豹”终于在1998年珠海航展亮相。
虽然此次“飞豹”在飞行表演时的坠机,可能并不是源于设计缺陷或维修保养不到位,但对于最大起飞质量与第三代战机F-15E同级、作战半径与苏-27接近的“飞豹”,其设计、研制时的缺陷,无疑是经费投入不足和缺少一个完善的科学管理流程。事实上,从“飞豹”开始研制到亮相的1982~1998年,刚好是中国军费占GDP的持续下降期,从相关法规颁布的时间节点上看,也是中国军工行业对装备研制中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消化、吸收期。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飞豹”坠毁的当天,美国新上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首次表示F-35B战机可能由于技术和经费的问题下马。很显然,“一机三型”中的F-35B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在经费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无法兑现1991年美国国防部对可靠性的新定义——系统及其组成部分在无故障、无退化或不要求保障系统的情况下执行其功能的能力。■
(文 / 宋晓军) 空军武器可靠性战机坠落战斗机可靠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