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以外交风波:土耳其强硬政策能走多远
作者:俞力莎( 9月2日,土耳其外交部长达武特奥卢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以色列二秘以上级别的外交官在本月7日之前必须离开土耳其 )
当天,《纽约时报》提前披露了联合国关于去年5月以土耳其船只“马拉马尔号”为首的加沙援助船队遇袭事件的报告。报告认可以色列军方为阻止武器非法流入加沙地带、拦截前往加沙船只的做法,同时对以军过度使用武力的行为和援助船队试图突破封锁的危险行动各打五十大板。土方表示拒绝接受该“无效”报告。土外长达武特奥卢说,报告公布后,以色列将有“最后一次道歉机会”,若以方拒绝正式道歉、赔偿受害人家属、停止封锁加沙,土方将进行报复。
“土以关系濒临崩溃毫不令人惊讶。联合国的报告是土以关系恶化的一剂催化剂,而这种恶化自90年代已经开始。1999年,土耳其前总理比伦特·埃杰维特指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实行‘种族灭绝’。”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激进主义和当代政治暴力研究中心主任、土耳其裔中东问题专家艾拉·居尔(Ayla G?l)向本刊指出,“‘马尔马拉号’事件源于2002年正义与发展党上台执政后,土耳其政府在中东一般事务和巴勒斯坦问题上外交政策方向的改变。土耳其对以色列的强硬态度则是两国之间出现‘冷外交’的一个强烈符号。这种新的‘冷外交’的源头可追溯到2009年初的达沃斯峰会上,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在与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发生意见不合后愤然离场。这种新的对以政策背后是正义与发展党已经明显变得更加亲巴的立场。当哈马斯赢得2006年的立法会选举成为民选政府,土耳其是少数几个对其表示承认的国家之一,当时国际社会还普遍将其视为恐怖组织。基于正义与发展党被认为是亲伊斯兰教的事实,重建与穆斯林世界的联系,以及向不赞成前政府亲以政策的土耳其穆斯林致意是很自然的事情。更早之前的迹象,还有2004年土总理埃尔多安指责以色列实行‘国家恐怖主义’,以及2008年12月土耳其严厉批评以色列在加沙执行三周的‘铸铅行动’,叫停土以联合军演。”
“土耳其的强硬态度得到了国内的强烈支持,大部分土耳其人都对以色列的行为感到愤怒。”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欧洲安全事务的研究主管、曾于卡特政府时期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的斯蒂芬·拉纳比(Steven Larrabee)告诉本刊,“与此同时,以色列在该事件上几乎没得到什么国际支持,因此在国际上,土耳其的强硬立场不会有什么风险。这种强硬立场在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街头尤其受到欢迎。”事实上,土耳其的态度甚至比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还要强硬。居尔说:“土耳其自我标榜为该地区的新兴大国,想要借机向其他地区强国如埃及和沙特发送明确信息。”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比金沙达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艾夫瑞姆·因巴(Efraim Inbar)也向本刊指出:“土耳其想要获得伊斯兰世界的领导权,它还想向伊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发出信号。”
奥巴马曾警告埃尔多安,除非土耳其政府改变对以色列和伊朗的立场,否则土耳其将几乎没有机会获得该国希望购买的美国武器。土耳其希望购买美国的无人飞机,以便在美军撤出伊拉克以后,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拉纳比认为:“土耳其确实在意美国的看法。但是,埃尔多安政府相信,尽管土耳其对以色列采取强硬态度,美国最终还是会向其出售武器。土耳其相信其对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批评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欢迎,它最近同意的在本国境内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预警雷达的做法也是美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这些都会对美国的态度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土耳其对叙利亚的严厉批评已经激怒了德黑兰,土伊关系趋于紧张。”在叙利亚问题上,土耳其确实因为迎合美国而遭遇了尴尬,事实上,“对土耳其而言,土耳其、伊朗以及叙利亚之间的新联盟是建立在库尔德问题基础上的,更确切地说,就是防止美国入侵伊拉克后在该地区出现一个独立国家——库尔德斯坦”。居尔说。
“简而言之,‘阿拉伯之春’导致了美土政策的更紧密配合,增加了土耳其在美国人眼中的重要性。”拉纳比指出,“但是,鉴于美国总统大选只剩下一年多时间,国内经济又低迷不振,奥巴马在衡量如何应对土耳其求购武器的要求时,需要对国内犹太选民的态度表现得更为敏感。”■(文 / 俞力莎) 土以外交强硬风波土耳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