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的市场

作者:邢海洋

8月份市场以5%的下跌收场,让投资者重温了入夏时的愁云惨淡。那一次的股市大跌,我们抱怨的是股民民智未开的“打新情结”。现在,新股发行节奏依旧,赚钱效应不再,无论是基民还是股民都大范围撤离,留给那些尚未“用脚投票”投资者的是对这个市场深层矛盾的无奈,还有市场产业资本化后大众投资者的漠然。

说到散户被边缘化,似乎很难找到具体化的证据。通常,在股市庞大的投资者队伍中,自然人股东一向占有数量上绝对的优势,高达99.5%以上,资金量在10万元以下的“小散”更占到自然人股东的90%的以上。2007年,自然人股东一度持有股市流通市值的70%多,散户蜂拥入市独自支撑起大牛市的辉煌。但随后,散户在股市中的地位便江河日下,2008年机构持股市值首次超越自然人,散户屈居从属地位。中登公司最新周报显示,8月末两市股票账户总数为16274.2万户,持仓A股账户数为5710.16万户,持仓账户占比为35.64%。两市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为1058.04万户,相比前一周减少约100万户,创出自今年6月底以来的10周新低。与此同时,A股交易账户占比降至6.6%,同为两个多月来的最低水平。而自2008年来,沪深两市参与交易户数占比的均值为13.5%,最高为23.3%,最低仅为5.7%,当前的情况已经接近底线。散户的“被套”和“卧倒不动”可从这组数据中管窥一二。

A股投资者的“用脚投票”,在稳健策略的投资者那里表现得则更为清晰,具体体现在基金持股市值的直线缩水。基金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基金持股市值已经大幅下降至A股市值的14.3%,基金客户流失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昔日的市场中坚力量已经基本沦为看客。而在2008年底,基金市值占比还达到44.1%。自A股巅峰状态的2007年10月份至今,A股流通市值上升了169%,而基金份额只增长11%;2010年8月以来基金份额甚至出现持续下滑趋势,截至2011年6月底已累计缩水6%。基金缺钱已成不争的事实,连“基金一哥”王亚伟的重仓股也禁不住同行的持续抛售,成为下跌链条中距今最近的一环。

2009年三季末,A股市场流通市值首度超过10万亿元,到2011年一季末这个数字已经突破20万亿元。新股开闸、大量限售股解禁,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爆炸式成长。与之相比,每天5万个人投资者的进场,不足1万元的基金开户显得微不足道,其结果便是市场的不堪其重,掉头向下。

如果说股市流通市值与投资者数量的关系难以量化,不足以用来反映市场的压力,这里不妨借用流通市值与GDP的比值。历史上,每次流通市值的大扩容,均不可避免地以回调结束,而只有GDP“追上”股市的市值,市场才有了上涨的基础。最明显的一次,1999年“5·19”行情后,2000和2001年流通市值占GDP比例迅速地提高到10%和18%左右,此后4年出现较大修正,到2004年止,已下降到9%左右。另一次,2007年10月,沪深两市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曾高达50%,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则超过120%,随后的大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自从1990年沪深两大交易所开市,若扣除近两年来的市值规模“大跃进”,股市流通市值占GDP的比值大致以年均1%~2%的速度增加,以此测算,当前股市流通市值/GDP当在20%到40%之间,可如今,虽经历了股市的大幅度调整,其比值仍高达70%。即使放在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这仍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依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只有当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出现大量剩余资本,股票市值才有可能达到GDP的2/3左右。

没有了中产阶层闲置资金的保值增值需求的支撑,A股最新找到的靠山实际上是它自己。当基金和个人投资者撤退到角落,法人持股却大增,2008年到2011年6月底,持股市值占比从49.7%上升至79.2%。所谓法人,包括保险公司、信托、阳光私募、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以及其他一般法人。如保险公司,其今年一季度持股市值占比约为2.69%;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一季度末为0.67%。不过,这些机构和一般法人比起来,未免“小巫见大巫”。2005年,一般法人持股占比也不过是2%,2007年底,这一数据才首度超过10%,但截至今年一季末,一般法人持股占比已经达到51.49%。而这所谓的“一般法人”,虽语义含糊,其主体一定是上市公司的“大小非”股东,也就是产业资本。

当“大小非”占有了超过一半的股市财富,产业资本控制了二级市场,不难想象本应作为市场中坚力量的投资者用脚投票,留下产业资本自弹自唱。■(文 / 邢海洋) 股票基金股市投资流通市值产业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