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波炉治疟疾
作者:袁越( 在乌干达的一家医院里,医生正在为一名儿童检测是否感染疟疾 )
疟疾,大家都知道,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每年都有超过2亿人患上疟疾,其中有将近80万人因为治疗不及时而死亡,90%的死亡病例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微波炉大家都知道,是一种非常好用的食品加热装置。顾名思义,微波炉会发射微波,以极高的频率改变电场的方向,食品中的极性分子(比如水)随着电场方向的变化而高速旋转,温度便得以迅速升高。
那么请问,有谁会想到用微波炉来治疗疟疾呢?答案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微生物学教授何塞·斯图特(José Stoute)和他的搭档——来自巴拿马高等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卡门扎·斯巴达弗拉(Carmenza Spadafora)。两人试图寻找一种简便的方法对付疟疾,但却一筹莫展。有一天,斯巴达弗拉教授绝望地说:“要是谁能发明出一种专杀疟原虫的魔力射线就好了!”斯图特教授听到后灵机一动,想起自己以前读过一篇用微波炉治疗癌症的文章,那位作者设想,可以先用某种方法把铁原子像标签一样贴到癌细胞身上,然后用微波炉烘烤病人的癌变部位。凡是不小心用微波炉烤过锡箔的人都会知道,金属物体是不能用微波炉烤的,否则会产生火花,甚至引起爆炸。
“疟原虫自身就贴着铁原子标签呢!我们为什么不试试微波炉?”斯图特教授回应道。
这可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科学根据的。原来,疟原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内的单细胞寄生虫,主要以血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为食。血红蛋白内含有大量的铁原子,对于疟原虫来说是有毒性的。因此疟原虫会把铁原子集中到一起,使之变为一种棕色的晶体,储存在细胞内的液泡之中。科学家把这种棕色晶体叫做疟原虫色素(Hemozoin),这其实就是疟原虫的代谢废物。
换句话说,液泡就好比是垃圾桶,里面放满了对疟原虫有害的毒垃圾。因为这垃圾具有金属的特性,斯图特教授设想微波炉应该能够使之放电,从而击穿液泡,释放里面的毒素,并在这一过程中杀死疟原虫。斯图特教授将这个想法写成一篇只有两页纸的计划书寄给了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申请拨款。
写到这里必须停下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角了。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一个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富翁。与其他富人不同的是,他身上一直保留着IT人特有的冒险精神。他相信新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解决贫困问题,而很多看似荒唐的想法说不定就是一服灵丹妙药。2008年,盖茨基金会宣布出资1亿美元设立一个“探索大挑战”(Grand Challenge Explorations)项目,向全世界征集怪点子,只要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贫困地区的健康水平,消除发展瓶颈,那么无论看上去多么荒诞不经,都可以提出申请。一旦被采纳后基金会先资助10万美元进行可行性研究,此后还有机会获得100万美元,扩大研究范围。
事实上,当初斯图特和斯巴达弗拉教授之所以研究对付疟疾的办法,就是为了能拿到这笔研究经费。
盖茨基金会的项目审查官斯蒂芬·沃德(Stephen Ward)在拿到他俩的申请书后,第一反应果然是“匪夷所思”。但当他了解了工作原理后,便改变了看法。拿到经费后,斯巴达弗拉教授首先在培养皿里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这个思路起码在体外是可行的。不过微波炉不能用普通家用型的,而是必须改变微波的频率,并将其功率降至普通家用型的千分之一。
首战告捷之后,盖茨基金会日前宣布,再拨100万美元给他们,将实验范围扩大到小鼠身上,如果成功的话,就可以尝试扩大到人了。微波炉造价低,治疗过程简便,如果此法被证明可行的话,肯定会对那些贫穷的非洲国家有帮助。
当然这个方法也有某些根本性的缺陷。比如,不可能把病人整个身体都放进微波炉,那样做太危险了,只能放进一只胳膊或者一条腿,把血管中流经那里的疟原虫杀死,这就要求病人必须用微波炉烘一段时间才能奏效。另外,不少疟原虫平时是躲在肝、脾和脑等脏器内的,光烘四肢是杀不死它们的。
“疟原虫总是会跑出来进入血液系统的,只要多烘几次就行了。”斯图特教授说,“微波炉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在输血前对血液进行消毒,杜绝交叉感染。”
发达国家在输血时肯定会做一下疟原虫检测,自然不必用微波炉烤。不过整件事的前提都是针对极端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事实上,这种务实态度是盖茨基金会大部分慈善项目的特点,也是“探索大挑战”项目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探索大挑战”项目委员会在今年8月23日对外宣布正式启动第8次新点子征集活动,截至日期为今年的11月17日。怎么样,你有什么新点子吗?去碰碰运气吧。■(文 / 袁越) 微波炉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