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细细的感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风细细是一种感觉?我第一次看这三个字,就觉得有条不太冰的蛇从我胳膊上绕将过去。后来又觉得好像动画片里的一条会自动跳舞的线,贴着我的睫毛轻盈地滑过。那是一种接近无限美好的感觉。但是对于一些名句中使用“风细细”,我却很怀疑。
比方说“伫倚危楼风细细”,我就始终有些怀疑。既然是危楼,哪怕不能高百尺,但也应该是三层以上吧。加上后面又有“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这样的话,我就更觉得自己的推断有道理。在这么高而且无遮无拦的地方,风怎么会是细细的呢?小的时候,邻居家盖了没有屋脊的平顶房,我第一次上去的时候,就感觉那风真的很大。如果按照王国维老师对“伫倚”两个字的分析,也许柳七老师真的是在那里因为思念谢玉英、赵香香或者其他某个红颜知己,被风吹傻掉了。
同样认为“小雨纤纤风细细”这样的描述过于脱离生活。细雨微风的表述一般来说是更适合的。这个时候,出门不用打伞,小风夹着雨,刮在人身上又麻又凉。不过,这还是凉爽的风呀。但是看朱服老师的履历,原来是个被一贬再贬的官,那就不一样了。最后一句说:“而今乐事他年泪。”这样一来,我就又觉得他把凉爽的风搞成一个风细细,也不算过分。本来嘛,他的而今乐事也不过是强作欢乐。
晏殊的“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当然也离谱。秋天了,风都开始硬了,要是细起来,还不成了柳叶刀?唯一我觉得有点道理的是后面这句:“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睡在屋里,窗户不严,这样,酒在身体燃烧,弄得身上汗涔涔的,窗户里透过的小风,一吹,就跟三岁小儿在你耳边淘气挠痒一样,沾着皮肤一滑就跑。这就真正接近风细细的感觉了。
我之所以敢怀疑柳晏朱三位老师,是因为我最近搬家,自觉得体会到了风细细的最高境界。我原来住的平房,因为要翻建,房东就让我先到外面租房住一段时间,然后再搬回去。可是房价突然长了很多,好容易才以每月2300元的价格租了一间。
我搬家那天闷热,热得我在路上伸着舌头喘气的时候像条狗。忙了大半天,累得差点虚脱。晚上睡觉时把窗户打开,那风像28岁的剩女一样多情,还有一点急不可耐。可是很快就有了狂风暴雨,窗帘被扬起来成了招展的旗(第二天听说是北京多少年一遇的大雨),雨点打在身上皮都有点疼了。只好把电风扇也装好了,就摆在脚边吹,但总觉得风太硬。空气又潮湿,浑身黏糊糊的,很难受,于是把电风扇关了。汗如雨下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然后,我默默地念着:心静自然凉。不一会儿,我感觉到,身上的汗在蒸发,我好像能感觉得到身上一个一个的汗珠子轻轻地在爆炸,然后化作轻烟,升华。我感受到了风细细的最高境界。
我把这个经验总结为:没有汗如雨下,就不配感受细细之风。并对柳晏朱三位老师再次进行怀疑。P哥终于忍无可忍说:人家半生都在汗如雨下,所以一有空就感到细细风。你呀,太肤浅了。■(文 / 泡泡唐) 细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