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
作者:石鸣( 《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剧照
)
剧名很长,适合不同的人在其中截取不同的关键词来解读——“红娘”、“西厢”、“在”或者“异想”。剧本从7.2万字删改成6万字,3小时20分钟一气演完,中间不设过场,有人呼“过瘾”,有人说“冗长”。剧中的崔莺莺写了一本15万字的小说,而林奕华开玩笑说,如果试图演绎,再写一篇15万字的论文来讨论这个戏都不是太大问题。有朋友问他,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主题,那么这部戏在讲什么?“我会讲得很大,”他想了几秒,“我想讲的是人的价值。”
当初让林奕华动心去讲一个现代西厢故事的,不过是“豪门”这个概念。最开始他想象是一场豪门大婚,所有事情都发生在婚礼那一天。剧中有两个崔夫人,分别控制着要进行政治联姻的两个家族,张生是参加婚礼的一个普通人,红娘是婚礼公关,孙飞虎是一分钟发一条微博的媒体大亨,戏变成了一个红娘奉双方崔夫人之命、如何在包括孙飞虎在内各路记者“围观”下左右逢源的情景喜剧。但是林奕华对这个故事并不满意,他带着两个“助导”和陈立华、王海威讨论了一个月,完成了故事结构的一个关键性转变:红娘从崔莺莺的丫环变成了张生的助理。“蛮有趣,也比原著的安排更能体现时代精神。”林奕华说。接下来一系列设定伸展开来:红娘爱慕老板张生,风流成性的张生想要追求城中名媛崔莺莺,崔莺莺因被母亲逼婚而母女关系剑拔弩张,恳求红娘为她介绍男人……一场崔家后花园轰轰烈烈的“比武招亲”后,媒体大亨孙飞虎突起反叛,带领观众发现这些都是一个名叫崔莺莺的大龄待嫁文艺女青年的小说内容,围绕这本小说展开一场现实生活中的拉锯战,以女主人公“砰”地举枪自杀宣告结束,最后一场戏中真实的崔莺莺终于出场。
舞台前方悬挂着一块窄条屏幕,每一场戏开始前,伴随着电脑输入的声音,一个个方块字在屏幕上依次跳出,如同章回写作,告知观众这一场戏的名目,也因此构成“戏中戏”的基本叙述框架,并烘托出最后崔莺莺的小说作家身份。有人把这个结构层层递进、剧情不断反转的戏比做电影《盗梦空间》、《穆赫兰道》,对此林奕华在微博上回应道:“我没看过《穆赫兰道》,甚至只看了20分钟的《盗梦空间》,我想,《在西厢》的叙述手法是出于我们都活在时间不再只有一种形态的时代。”
《在西厢》中的红娘一出场,是笔挺套装加10厘米高跟鞋的典型白领打扮,一会儿与张生互称“哥们儿”,不时还骂两句脏话,一会儿却又软语娇嗔或者幽怨独白。在林奕华的心目中,红娘是个鬼才。在他还只有五六岁的时候,电视上童星冯宝宝在60年代广东最流行的粤剧里扮演的“裹脚红娘”,奠定了他对红娘的认知,“精灵”和“利索”是最深刻的印象。“原来你在一个最恶劣,或者不是那么有利的环境中,通过对周围一些事物的观察,也许能反败为胜。”林奕华说,为刘若英设计这样一个红娘形象,是因为他觉得她也是个鬼才。在专栏中他写道,9年的交情下来,似乎还是不能充分了解刘小姐的幽默感和想象力的边界。而这一次,两个人都想做一个喜剧。“元稹的《会真记》和‘董西厢’是悲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发明的典型情境喜剧。”林奕华说,“而这部《在西厢》算是悲喜剧,嬉笑怒骂,有悲有喜。”
一共10场戏,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林奕华想打造一出现代版本的“折子戏”。“妈妈分身的那场戏,其实是很独立的,并不只是服务于一个情节。还有孙飞虎抢亲,也是一场非常完整的戏,因为它的内部结构已经成立了。”改编《西厢记》,对林奕华来说,像是建造一个主题公园。“每一段戏,你都用一个戏剧手法,让那个主题可以天马行空地被呈现出来,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结,便是一个主题公园。”
( 《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剧照 )
有人向林奕华建议可以把第三部分的四场戏删掉,理由是“母与女”、“父与女”的几场“悲情”对话在“招亲”、“抢亲”的热闹高潮后显得冗余。也有人觉得,第二部分的打闹太过夸张,微博、网络、围观等元素与后来父母和女儿之间的感情戏不合,提出是否可以删节。“但是对我来讲,这两个东西,一个是属于外部世界,一个是属于内部世界,你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外部世界的背景,然后你再回到内部的时候,才能够明白,我们的心境为什么那么的浮躁,为什么我们那么缺乏存在感。”林奕华说,“《在西厢》不只是在讲代沟,讲剩女,讲爱情,它其实在讲,我们到底在哪里?”
前两部分的“在豪门”和“在西厢”,舞台背景都是雪洞一般的深宅豪院,柱梁造型简洁,空间空旷,坐在落地窗台上的女主人公在窗后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渺小,高墙、壁炉、窗框都是雪白的,她一直抱着的那台苹果笔记本电脑也是雪白的,带来一种科幻似的不真实感。最后一场戏中,舞台左前方出现了一个高达两层楼的实木大书架,最传统的枣棕红色,摆满了一本本书,女主人公坐在书桌前,手中一支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林奕华说:“更明显地告诉你她在哪里,而不像之前那么抽象。那一刹那特别给我一种感觉,就是她回归淑女,好像思古幽情的氛围。”
( 《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剧照 )
这场戏,林奕华用刘若英的《知道不知道》来作为配乐。“第一次听这首歌我就哭了。”他说,“很大程度是因为这是一首民谣,民谣永远都是一种摇篮曲,代代传唱,一定是有一种伤感在里面。这种伤感的大部分是大家喜欢的一种集体情怀,失落的纯真。”
通过《在西厢》,林奕华试图还原《西厢记》原本的“禁书”意味,因此他没有把《在西厢》归入之前他改编的《水浒传》、《西游记》脉络,而是归入了自《包法利夫人们》始的“中外禁书系列”。
( 林奕华 )
林奕华坦言道:“王实甫那个版本的《西厢记》,整部戏都是被张生的荷尔蒙推动的。如果你真的很细地分析《在西厢》,首先,崔莺莺为什么是红娘?红娘为什么要穿裤子?为什么和张生是哥们儿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女孩子和男人的关系?红娘一出场就讲,我已经过了大部分男人心目中觉得的那个黄金时期了,所以我并不应该再对自己有性魅力的幻想了。其实整出戏就是用各种方法来讲,我们这个社会里一直存在的女性性压抑。现在和过去,真的有那么大差别吗?那个妈妈跟女儿讲,你不要再写了,你不要对自己再有幻想,是不是其实在暗示,你不要再有性幻想,你必须要好好地嫁了,然后你的性价值,统统都是以丈夫为依归?”■
专访林奕华:我其实是个愤怒的人
三联生活周刊:这部戏的英文名叫做“分身”,但是戏中几个人物的分身似乎并未着力塑造海报中“13种人格”的概念?
林奕华:分身并不是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分身对我来讲很多时候是你面向外界时的不同断面,而你自己本身的内核还是没有变化。崔夫人的分身不停地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但是没有离开过怨。我们其实有多少分身都好,原点都是来自于自我不满足。今天一个人,很难没有分身,心越多,分身就越多。你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的时候,你必须要有很多的平衡。或许时代的荒诞就在于我们很多东西都想要,但是到最后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你的存在感就会变得非常的薄弱。
三联生活周刊:戏中有很多微博特色的网络语言,你把原著中孙飞虎带兵围困普救寺的情节改造成当下的“爱在围观进行时”,你似乎对微博和社交网络非常有兴趣?
林奕华:我常常读那些ID的名字,发现它们充满了心理活动。有些是比较简单的联想,有些简直就是一个句子,那个结构之复杂……英文叫“Paradox”(悖论)。你不觉得那些ID都是一些悖论吗?所以,所有玩微博的人都是充满矛盾的。
而我在看姚谦《知道不知道》的歌词的时候,有好几句我都特别喜欢。我喜欢它没有一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就只是说,我们可以相处的时间那么少。这里的相处,不仅是和对方相处,也是和自己相处。现代人都快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了,他们的心就像《古宅心慌慌》这部港片里的宅子一样,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回去过了。你要是突然提议说,亲爱的,我们聊聊心事好不好,我陪你回去看看好不好?他就一下子慌了,因为,那边有鬼哎。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来看这部戏的观众,尤其是女生,可能是想来寻找一个答案,现在这个戏的结局有一点大团圆的意味,刘若英仍旧没有脱离类型化的文艺女青年形象,而且她又运气很好,碰上了一个出身豪门又心态平和,懂绘画、建筑、诗歌的理想表哥。
林奕华:首先,这部戏毕竟是一部商业戏,而“奶茶”(刘若英)在演的时候,其实也是用一种比较开玩笑的方式。她的改变在于她不再有那么多的自恨。而她遇到的这个人,也是拿出自我,而不是自我的包装来面对她。现在这个结局,其实是拿我一部分人生经验做底子的。我一直觉得,我喜欢过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以我希望的方式喜欢过我。比如,我曾经非常喜欢的某一类型的男生,他们都喜欢那种肌肉型的。那好,我就去练。练回来之后,有可能他就对你有反应了。但是,这时候你才看到另外一个真相,他是对你的肌肉有反应,而不是对你有反应,所以你会发现,他继续对其他有肌肉的人同样有反应。我就开始问,我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觉得那个答案是说,你不要干等。你不要认为说,这个就是要看缘分,其实缘分本身就是认知。对我来说,一个人永远都不改变的话,他就会遇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唯有当他开始改变后,他才会有所谓的运气;唯有当你能够接受自己之后,你才能够遇到另一个很接受你的人;唯有你成为自己想要拥有的那个人的时候,你才会遇到另一个像你这样的人。而现在很多人都往另外一个方向走,我说不出我好在哪里,但是你必须告诉我好在哪里,甚至我非常讨厌我自己,所以你必须要非常爱我,然后来让我觉得我没有那么恨我自己。但是我要问一句,凭什么?
三联生活周刊:你为什么特别喜欢剧中的最后一句台词?
林奕华:我有非常传统的性格,所以最后也是回到一个非常传统的东西,叫浪漫。我看那个结尾,很多次都是眼泪流得不能止息,是因为我觉得那个画面非常的吊诡,一直有人穿来插去,但是他们说,我们只有两个人。
所以我说,我一直不那么喜欢香港的电视剧,因为它永远只有一个主题,就是成功。这个主题分支下来的、几十年的那个紧箍咒,其实就是你们都是个失败者。每个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标准生活,无力感,是我在这个时代感受到的拖慢我们完善自己的一种很大的力量,而我永远想要挣脱。你来惹我时要小心,因为我其实是一个非常愤怒的人。■
(文 / 石鸣) 孙飞虎西厢月老红娘崔莺莺异想世界林奕华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