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斯陆的暴力催化剂
作者:俞力莎( 7月22日15点20分,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发生大爆炸 )
7月22日15点20分左右,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发生大爆炸,政府办公大楼被严重破坏。大约两小时后,一名身着警察制服的男子出现在奥斯陆以西约40公里的布斯克吕郡于特岛,向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人群枪击长达90分钟。截至25日,死亡人数已升至98人。
嫌疑人在第一时间就被逮捕。7月24日,奥斯陆警方宣布,32岁的挪威籍男子安德斯·布雷维克已供认,爆炸案与枪击案系他一人所为。挪威没有死刑,按现行法律,他可能面临的最严厉刑罚为21年监禁。
这场连环袭击案并不是一个“疯子”的突发奇想。发动血腥攻击前几小时,布雷维克在网上发布了一份长达1467页的反伊斯兰宣言,详细描述了其攻击计划和暴力哲学的来源。他提到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穆斯林表现的“那种对我们文化(指整个西方文化)的不尊重”令其首次萌生不满。2000年,他认为无法用和平方法阻止“欧洲伊斯兰化”,开始坚定了用暴力反对穆斯林的决心。2005年他参加一个枪支俱乐部,获得了一支格洛克17半自动手枪;2009年开始经营农业和矿业生意,并以公司名义购买、储存了大量含有炸药成分的化肥。
事实上,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挪威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奥斯陆大学政治学系的专家埃琳·阿莱恩(Elin Allern)告诉本刊记者:“20世纪60年代北海石油的发现,使得大批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的穆斯林石油技术工人被招募到挪威。尽管挪威是一个种族和宗教单一的国家,但对穆斯林表现出了较大的包容度。70年代起大量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穆斯林移居此地,此后还有不少挪威人与穆斯林通婚并皈依伊斯兰教。”目前,伊斯兰教是挪威第二大宗教,穆斯林是挪威第二大族群。
但布雷维克这样质疑:“穆斯林的数量是非穆斯林的10倍,谩骂与骚扰已经是很明显的种族主义,而媒体却忽视了这一点。在过去15年里,100名圣战分子对挪威的影响还比不上一个本土种族主义者引来的关注多。”这种指控显得十分偏激。事实上,在袭击案发生后,挪威媒体的第一反应是将矛头指向伊斯兰恐怖主义者。即使是在布雷维克被捕后,仍有不少人认为不能排除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嫌疑。甚至还有一个名为“全球伊斯兰圣战助手”的恐怖组织主动将爆炸案的责任揽上身。挪威斯塔万格大学反恐问题专家西塞尔·乔利告诉本刊记者:“去年,挪威曾揭露了几起伊斯兰恐怖分子的阴谋,而邻国瑞典和丹麦也揭露了类似的阴谋以及一起失败的袭击事件。90年代起,挪威对于这个现代社会在面对恐怖主义时脆弱性的关注有所提升,‘9·11’事件发生后,挪威开始认定对该国的恐怖主义威胁将来自极端伊斯兰团体。媒体或多或少地都将伊斯兰恐怖主义当做了‘9·11’恐怖袭击的同义词。”
“挪威警方曾表示,这个社会可能遭遇的威胁中,来自右翼极端主义者和反伊斯兰组织的威胁是很小的。”乔利说。但在这次袭击中,正是右翼极端主义破坏了挪威人最珍视的价值,开放、自由与安全感。布雷维克并没有直接挑衅穆斯林,而是将矛头对准了执政的工党。他在宣言中,将成年后产生的个人挫败感夸大为政治问题,对挪威的左倾化政治表示失望。他的辩护律师则透露其作案动机是要为挪威带来“革命”。
这不是挪威特有的问题。欧洲警政署计划成立项目小组,协助挪威及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评估非伊斯兰主义者的威胁。布雷维克在宣言中透露,2002年,他在伦敦与另外8名右翼极端主义者会面,“重建”了“欧洲神殿骑士团”,致力于“夺取西欧国家的政治军事控制权,实行文化保守主义的政治议程”。他还多次提到自己与英国极右组织“英语捍卫联盟”的密切联系。
布雷维克不遗余力地抨击了欧洲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马克思主义。《纽约时报》认为,这反映了欧洲目前的主流问题。阿莱恩告诉本刊记者:“‘二战’后,大量第三世界国家移民涌入欧洲,各国普遍实行文化多元化政策,却带来了种族融合问题的日益凸显,反移民情绪和运动开始复兴、发展。当下北非中东发生动乱,大量穆斯林北上欧洲,新的矛盾接踵而至,右翼组织更有理由乘机发难。”■(文 / 俞力莎) 伊斯兰文化穆斯林暴力中东局势国际社会伊朗伊斯兰革命奥斯陆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