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了一个“复式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我一直教小学毕业班,每年接手的学生学习程度就参差不齐,好的也算什么都会,差的什么都不会。毫不夸张地说,有些学生就是上一年级也难及格。

许多学生几年来所受的教育,不仅使他们毫无自信,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还使他们丧失了思考能力,更别提什么独立思考了。明明什么也不会,偏偏什么问题也不问,过去他们从没问过,也不敢问。他们是“差生”,本来就不会问,即使想起来一个问题,斗胆问老师,不挨训招没趣才怪。很多老师只会“培优”,不肯“补差”,因为成绩名次关系到一切。即使“好学生”,老师也未必教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准确答案”就是一切。所谓好学生,是在题海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准确答案”的忠实奴隶。所以任凭我“威逼利诱”,这些六年级学生苦思冥想就是找不出几个问题,哪怕让他们读完课文随便说说想到什么,也没人接你茬儿。那就我提问吧,却没一个人举手,点名也没人回答。你热情满腔,他们照样漠然以对。

我很想换个方式,抛开课本,先跟学生闲聊,启发他们,可我又担心教学任务难完成。事实上,教学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你讲了,学生不懂,能算完成任务吗?要是按“复式班”(指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过大)进行教学,这“六级复式”怎么教?让他以一年级水平毕业,还是以二年级三年级水平毕业,他下学期怎么上初中?

许多乡村小学的情况都是这样,现象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因严重的认识偏差导致的现实问题: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校长总是让能力较差的教师教低年级的课。社会上似乎也有这种认识,教师能力与所教级段成正比。何其谬也!这跟拿豆腐渣奠基用钢筋盖顶有什么两样?看看吧,低能力的教师只会抓住几个“尖子生”,一年级拔,二年级拔,弄到五年级,尖子愈尖,两极分化,其他学生想赶也上不去了。教师又总把成绩较差的学生放弃不管,并归咎于低年级的教师。不仅六年级是“复式班”,各年级都是“复式班”。如此状况,除了选择放弃一部分“差生”,我还能怎样?

而这种局面并没有改变的趋势。相反,现在许多小学教师也分化而“专业化”、“专职化”了,教高年级的永远教高年级,教低年级的永远黏着低年级;教语文的渐渐不会数学,教数学的渐渐不懂语文。实际上,现在农村教师也不太缺乏了,能力不行的还不能让他走开吗?这种畸形“复式班”还能存在多久呢?那些抱着“低能力只能教低年级”观念的校长还能撑多久呢?(文 / 温凉河) 一个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