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这10年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

作者:孟静

( 电影《建党伟业》剧照 )

6月8日11点40分,离《建党伟业》的首映发布会只有两三个小时,导演黄建新才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此前,他几乎是与世隔绝,据说曾创造了28天每天只睡两小时的纪录。更为不幸的是,这部电影做后期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了。

发布会后是专访时间,黄建新突然不见了。热锅蚂蚁一般的宣传人员只得到一个消息:他要出去40分钟。眼看着晚上首映式走红毯的时间一分分迫近,第二天一早8点的飞机又要赶去上海电影节和各地旋风式的宣传,本以为消失了的黄建新果然如他承诺的,喘口气后准时出现了。抹去一脸的疲惫,依旧笑面迎人。

他和本刊记者解释了这段时间忙乱的原因,除了必需的修改外,有7个国家的发行商看中了这部电影,将在北美、东南亚及澳大利亚一起上映,临时又要配上英文字幕,黄建新相信,还是这些地区的华人对这部电影深感兴趣。

《建国大业》的拍摄前一个月,黄建新才介入,他和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是同学,私交甚笃。《建党伟业》则从策划到完成,基本都由他在忙碌,因此这部电影对他来说,更像是作品而不是作业。上次是在拍某个人物时哪个演员正好有档期,就先扮上,这次则是根据历史人物的外形来找演员。尽管在如此烦乱的场合,一谈起《建党伟业》,他的话头就滔滔不绝。

黄建新把《建党伟业》归结为电影工业的产品,其他的同类题材多是在实景中拍摄,而它基本靠搭景,这是大的主流电影的手笔。北大红楼、南湖的游船都是在中影怀柔基地搭了巨大的蓝幕,利用三维动画,仅上海码头的一场戏,就有几十人画了6个月才完工。他动用上了新进的100万瓦可媲美太阳的灯,演员看了也兴奋。

黄建新:这10年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1( 刘烨饰演毛泽东 )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建党伟业》和《建国大业》有什么区别?

黄建新:主要还是关于电影形态不一样,有很大的区别。《建国大业》,举例子就是我们现在纪录频道有一类历史再现的那种采访,只不过这些细节不是旁白说的,而是演员演的。基本上情节、结构关系是不完整的。这次由于历史编年体的特征,用三段方式,然后用一些历史现象来支撑,这是最大的区别。两个片子的共同点是,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中国在近代史上很多著名的极具个性的人物都在里头表现,所以很多演员都有空间,虽然戏少但是很精彩,这样就提供了可能。庞大的题材能容纳好演员进入,这是共同点。

黄建新:这10年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2( 导演黄建新在《建党伟业》拍摄现场 )

三联生活周刊:1911到1921这10年中的三段,你更喜欢哪一段的故事?

黄建新:哪一段都能拍,三段各能拍一部,而且其中不光是三段,恐怕里头的人提溜一个出来就是一个故事。比如说张涵予演的宋教仁,比方说袁世凯,比方说蔡锷,比方说陈独秀。现在有本书叫《陈独秀传》,写得很好。那是极具个性的一个人,所谓艺术形象,艺术、人类需要这样的人。毛泽东,我们已经开始在做。里头历数十几个、几十个,都可以构成电影。

黄建新:这10年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3( 刘德华饰演蔡锷 )

对我来说,这是一段学习的历史。近代史尽管以前上学的时候也学过,但是真的钻进来,这一年多的准备,你会觉得这段近代史精彩无比。比如我们拍“五四”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感动其中。拍五四运动动用的群众演员超过3万人,都是从大学生中找来的,他们演得特别好,每张脸充满了希望,特别单纯,喊口号的状态特别好,特别感人。

我用了3个月时间去读书,读这段历史,读完后我们有两次内部讨论,讨论的过程和读书的过程使我慢慢地欲望越来越强烈。我觉得中国这段历史是特别丰富的,这段历史包含了很多历史发展必然的道路。或者我刚才说的选择,这个东西其实更客观,比我们更远更宏大,这是理性的方面。感性的方面是,后来读了那个时代人的传记,实在是太精彩了,每个人都是一部电影的男主角。这样就觉得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觉得它可以变成一部好电影。因为导演最怕在准备的过程中离电影越来越远,这是你最难办的事情,毕竟你是拍一部电影,不是写一本书,也不是拍一部政论片,是一个故事片。准备过程中这个东西慢慢出来,它离你越来越近,而且它的氛围越来越浓。

黄建新:这10年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4( 陈坤饰演周恩来 )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的两个年轻编剧都是网络写手,打破了以前主旋律编剧使用方式,为什么?

黄建新:拍《建国大业》时董哲就在我身边,是个思想极为活跃的人,而且他是近代史极为狂热的迷,你现在问他他就是活字典。你问他几月几日那天出什么事,他就说,大概前后一个星期内,我记不清了,有两件事儿,就给你说。而且他的叙述是带有今天人看待的角度,他喜欢的重点。比如说一个事情有两个重点,在以前人觉得那个重点重要,换到今天,他觉得这个更重要。随着历史的冷静,他的重点会转。所以年轻人的进入,对这个戏的好处是老师讲课我不懂,旁边有个同学一讲我就懂了。其实这个道理是一样,在读历史的时候你觉得没那么有趣,但是换了一个你身边的人用他的语言给你讲,你觉得很有趣。

黄建新:这10年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5( 周润发饰演袁世凯 )

还有个好处是董哲对近代史太熟了,所以他可以给你拉出个流水账,可以拉到两星期。你就可以知道1911年1月1日到1921年底每星期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关联。然后我们去分析这个结构。因为历史结构和电影结构是两回事,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形象体系,两个点能够重叠,这是最难的。因为你不能违背历史把两个点强行重叠。

比如我刚才说的,毛主席刚刚离开北京一两个月,五四运动就发生了。你就不能说他在场。但是他在湖南,突然觉得募捐钱都是他募捐的,结果他不去了,临走之前不去了,这个戏就没法演,后来我们就挪到上海。到上海上船之前想想不去了,那都是他的原话,这样你就搁在一个情境里就可以,这样电影就变得好看。又守史实又不拘于史实,这样你就获得了空间,获得了人物情感点的准确度。戏剧说你几分钟有一个包袱,没包袱就读不下去的,但你只尊重史实就永远没包袱,所以你要搭建这个结构。

黄建新:这10年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6( 周迅饰演王会悟 )

我一直说,这10年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这个心灵史发生的任何变化,电影和这个心灵史吻合的程度有多高,因为这个吻合了观众才能接受。这是电影最难做的事情,但我们努力做了。

为什么我说这部电影比上一部好呢,从建构的初期,它和那部电影的着眼点就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昨天还有记者到“中影”堵我问主旋律的问题。我说,其实我一直没有遇到你们所说的问题,因为这个电影完成的时候,我们觉得这是一部在任何档期都可以演的电影,我就是按一个正常的工业生产过程来完成的,你说的问题都没有遇到过。完全没人管,就是这样拍,所以它是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完全是在主流电影市场运作的路上走,跟哪边都没关系。这部电影难拍就在于,不能有大的历史硬伤,还要艺术创作,编细节,要有时代氛围,还要符合今天观众的趣味,其实是挺难的。对我们来说,也是对这段历史的重温和学习,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变得更加客观、公正,这些尽量在影片中体现出来。

黄建新:这10年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7( 董洁、张震分别饰演宋庆龄、蒋介石 )

三联生活周刊:韩总把它们定义为“政治电影”,他举例说《80天环游地球》也是这样的明星云集的主旋律,对这样红色+商业的电影,你们一开始就有很明确的定位吗?还是从“建国”到“建党”,摸着石头过河?

黄建新:这部有定位。其实韩总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对电影的操控方式都熟得不得了。我在拍《建国大业》之前,其实已经做了多少年监制了,然后才开始做制片人。今年暑期档期里有三部最重要的电影,《建党伟业》、《武侠》、《肩上蝶》,都跟我有关系。《肩上蝶》是我监制,《武侠》是我公司的戏,这个是当导演。其实你看到我之前更多是操控主流市场电影,《十月围城》,《木乃伊三》,还有《墨攻》,这些都跟我有关系。我的剪辑师非常优秀,是香港的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以前是剪预告片的,他从美国读书回来。我们的电影镜头数2400,2400是什么概念呢?《变形金刚》是2200,我们比它多200个镜头。你就知道运转得有多快。国内这样的电影大概是1200个镜头,这都是为了适应现在青年观众对视觉的习惯。他们从小的视觉要求已经是这么快的节奏了,再给他慢腾腾的他不看。

我昨天给他们讲的一个概念:电影是整体的,电影到今天已经不是导演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了,电影是剪出来的不是拍出来的。他们说这是什么意思?我说,现在我拍戏已经是两个机器或者三个机器并排,比方说一个中景,一个中近景,一个近景,三个同时开,然后就扔给剪辑师了,什么时候转换你自己看着办。因为这个时候,连眨眼都接得上,从来不会接不上。拍完了再来一遍,这就6遍了,再来一遍,9个,扔给剪辑师了,剪去吧。美国片全是这种拍法,就是大量的各个角度的镜头扔出去,所以它才能快。这个时候,你把脚抬起来1毫米都可以剪,接得上。永远视觉是流畅,这都是我说的专业的角度,于是你看电影,其实改变了。

电影除了内容之外,很多时候是节奏对观众的影响。有的时候节奏大于表演,我说这个,一开始很多演员都不接受,后来慢慢地都接受这个观念了。节奏对你的影响大于表演对你的影响,所以现在电影很多新的特征出现了,我们必须适应。所以我告诉你,这部电影是在这条路上走的,不是在那条路上走的,就是这意思。所以他们会说电影节奏很快,目不暇接,扑面而来,信息量极大,盯着看,就是这样。

我们以前的主旋律电影把大家急得——我听好多人说看这电影把我急得,情节怎么还不走?这是一个转换,第一是你的素材要足够,有足够的戏剧性,当然我们说历史重点的真实性必须有,你不能删改。但你人物的戏剧性必须牢牢把握,另外你必须有极好的电影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才看得进去。内容好形式不好观众不看——“我们干吗要看?我看书了嘛!”你必须展示电影的优点,他才能说这是一部好电影。

三联生活周刊:接下来的《建军大业》……

黄建新:谁说我们要拍“建军”了?这都是别人替我们安排的,最多的说有7部了,还有《改革大业》什么的。

三联生活周刊:这部片子从删减上是很困难的,不仅演员众多,你刚才也说,全是风云会聚的人物,每个人都可以写一本书,是不是删减时挺为难的?

黄建新:你要保证这个戏的阅读过程很明晰,有的时候又必须把枝枝杈杈砍掉。拍摄很得意的,当时单场看大家都说好,但是一个电影要建立起点,它有个情节走向,什么样的走向是最合理的,你偏离它就得摘,这个时候就不能管演员有多大。我这次唯一承诺坚决不删的就是吴宇森导演。吴宇森导演演林森演得很好,好几个人没看出来是吴宇森。

影片中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带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参与到爱国运动中,动机是纯粹的,单纯的,这也是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他们没有政治家的深思熟虑,但是热情却已经被点燃。和他们一样,参演的年轻演员们也都充满激情,他们演出完游行、演讲等戏份后,经常是声音喊到嘶哑。包括我们的主创团队,好多也都是年轻人。年轻人能够保证电影和当代人审美习惯的结合,他们会有很多新想法加入到影片的创作中。电影也是个体力活,年轻人的团队能够保证在激情下运转。在这部影片中,朱德的形象跟我们在其他影视作品中认识的不太一样,以往认为,朱德看上去总是显得十分憨厚,其实他是个骁勇善战的战将。廖凡在影片里饰演朱德,拍戏的时候从马上摔了下来,肩部的韧带拉裂了,打了12个钢钉,但还是坚持拍了7天,拍完回到医院,医生说他是神经病,韧带都断了还不抓紧治疗。这些我都是后来才知道的,我需要专门向廖凡这些敬业的演员表示感谢。

三联生活周刊:我看过粗剪片,现在的完成片和那时在大的结构上有变化吗?

黄建新:大的结构没有变化,走向还是一样,就是有些删减。十几个演员被删了,又复活了俩——句号和李成儒。开始时我发一短信说:没了。他们说:哦。后来让来配音,他们问:我活了?

三联生活周刊:演员尤其是港台演员,对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吧?

黄建新:不一定,他们对孙中山比我们了解。我们老觉得我们了解,其实不是,南洋对孙中山其实比我们了解。我们拍摄《十月围城》,大家都说好,但是人家都说不对,当年清政府其实没有派人到香港刺杀孙中山,你们编了一伪历史。商业电影就这样了,反正清政府想杀他。而且人家孙中山的资料比我们多得多,我去香港资料馆查了,比内地多多了。人家课本上对孙中山讲得也比我们多,还讲得客观。

三联生活周刊:研究者肯定是这样,我指的是演员不是很了解,你认为演员需要对历史有理性认识吗?还是只要能感性传达就行了?

黄建新:我们其实在接受正规教育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是被选择过的,这些年才开放了,知道得更多。

三联生活周刊:可以说《建党伟业》是想还原部分历史吗?

黄建新:现在随着我们文化的开放,国家的自信,其实以前很多没有公布的档案都公布了。举一个例子,我小时候觉得蒋介石就是贴着膏药,跑到峨眉山里去,现在军事博物馆里,都承认抗战主力战场是国民党在打的,以前哪里有?所以历史变了,我们看到的东西更多,更客观。

我们希望讲成历史的选择,孙中山从海外募集资金回来,包括贵州起义,外部军队的力量都介入了。但是那时候,中国就处于激变的年代,所以我们认为这时候是最富于戏剧性。这部电影在前1/3就有发动观众的先提,这个时候它就自然连到1914年的“一战”。“一战”有个极其荒诞的结果,已经70年被欺负得不行,变战胜国了,但我们变战胜国的过程中,日本把山东占了,不但占了,还要求我们很多地方的矿产等99年的期限,结果就引发了五四运动,对未来抱有改变希望的年轻人上街,后来带动了工人运动。

你去看中国的工厂史,中国最早是工厂主+黑帮管电厂,后来组织工会了。那时候中国有387个政党,都在寻找救国道路,到了1924年是2070个政党,都在说我要救国。这个戏是讲1927年诞生了一个政党,这个政党叫共产党,当时只有56个成员,这个政党用28年就取得了政权,就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为什么在2070个政党里,最终选择了这么个政党?这不是几个人能完成的,这是巨大的民众心理。

它是中国最富于变化,最好看的历史阶段,我说前头有春秋战国,这头有北洋时期。这是思想最活跃的,你看中国近代史的大家都出现在这一段。这个年代是电影得天独厚的题材,难找啊!哪里去找这样的题材?你有那么多资金,那么多资源去拍,当然是好事。这样你选择对了后,就建立了一个真正能够在电影展示的过程。这是个电影的叙述,不仅是台词,有视听的语言,有内部的结构,有场面对你的影响,它要建立很复杂的结构。■

(实习记者方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 / 孟静) 中国近代史建党伟业黄建新建国大业中华民族心灵史孙中山中国电影电影剧情片战争片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