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是不够的

作者:邢海洋

65%是不够的0

一周之内,股市由“价值底”再度飞流直下,A股全球独弱的局面以更激烈的形式演绎。5月27日恒生AH溢价指数跌至96.56,A股股价整体较H股折价3.44%,至此,国际板已经不可怕。A股的表现再次证明了,信心崩溃远比公司业绩、经济前景乃至资金面更具有杀伤力。而信心崩溃的主要原因,除了频频爆出的诸如汉王高管集体售股的丑闻,更大的担忧在于新股虽越来越不入流,且屡屡破发,却还能源源不断地发出去,市场机制基本失效。

截至5月末,A股市场通过IPO共募集资金1500亿元,和去年全年的近5000亿元相比并不是一个很突出的数字。但这1500亿元是在没有超级大盘股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就决定了今年IPO“小而散”的现实。5个月内近140家企业IPO,平均每个交易日都有一家,新股以流水线的效率和速度推进,被称为“萝卜快了不洗泥”:卖扑克牌的,卖大枣的有之;被举报的有之;董事长跳楼的有之;业绩变脸者更是大行其道。新股发行丑闻不断,质疑声不绝,可却从未影响到这些公司以每家10亿元的规模大圈其钱,相当部分的钱圈到手不知怎么花,躺在银行里闲置。在新股发行产业链上,公司、投行和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既得利益者,不仅通过发行大赚一笔,还都希望超募,以达到利益最大化。至于如何才能超募,也是各显神通。当然,产业链前端所有回报都是要一、二级市场投资者支付。据统计,截至5月5日,创业板共有212家企业上市,平均市盈率70倍,平均发行价35元/股,计划募资537亿元,实际募资1625亿元,超募1088亿元。

按理说,发行市场化若不能一步到位,证监会如今在试验的放开价格,审批企业上市资格的做法不失为过渡措施,堪称颇有建树的“权宜之计”。其背后的逻辑是:现实情形下有千余家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排队等待,数量充足,完全相当于自由交易下的供给状态。证监会加紧审批,于是便形成了有效的供给。需求方本不受监管,供给方也被开闸后,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便形成了。这个时候,市况好,股价高,发行方便会增加供给,IPO集中出现,供给增加便会使IPO价格回落。可惜,直到新股发行改革两年后的今天,这一预设的遏制IPO圈钱的机制并未出现。新股倒是大面积且持续破发,可一级市场仍是一片繁荣,从没有发不出去的股票,新股发行节奏也从没有因二级市场的冷落而改变过。一、二级市场仿佛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体系,二级市场赔掉的金钱似乎触动不到“打新”者的痛点,真是匪夷所思的局面。

市场传导机制迟钝,有人说是中国人多所致。也的确,要令每一位投资者改变打新稳赚不赔的观念,赔一次钱或许是最好的投资者教育课。若以每只股票只够万人的持股需求,要令全国上亿股民都有个教训,需要万只股票,几十年的光景。好在除了最原始的方法,投资者也并非愚顽到家。自1月份新股大面积破发,围绕一级市场的打新资金已经大部分散去。据统计,5月份单周新股冻结资金平均仅为1240亿元,较4月份2765亿元环比降幅过半,更较去年同期下降87%。今年以来申购资金的锐减有两个台阶,除了4月份、5月份还有1月份,当月较去年12月下降42%。每一次新股的破发潮均加速了风险教育的传播,或许,再下一个台阶后,一级市场IPO金身不破的纪录便会打破。毕竟云集在一级市场的打新资金属于风险厌恶型,低风险的投资机会一旦失去,他们就会大举撤离。

风险教育的标志性事件或许已经发生了,5月底双星新材网上中签率达65.52%,再创新纪录。4月份上市的庞大集团曾“中一签赔一万”,那次的中签率是5中1,机构最多的赔掉了3500万元。双星新材5中3的中签率,55元每股的发行价格,动用了大资金的申购人该赔得心疼了。但也有一个例外,如果赔钱的人又在另一个地方得到了补偿,价格信号岂不再次失灵?要知道,双星新材最初计划募资6.62亿元,最终募集资金达28.6亿元,其主承销商早赚得盆满钵满,即使股票发不出去不得不包销,也可能是个完满的结局。

一旦中签率达到100%,就将有新股发不出去,证监会的半市场化改革眼看就要成功了。可即使到了“65%”的今天,新股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募资的“三高”依然故我,二级市场的低迷触动不到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发行人和承销机构垄断着市场,向二级市场大肆倾销质次价高的伪劣产品,这样的半拉子市场化改革怎么能算成功。

二级市场投资者用脚投票,无论新股还是旧股一起卖掉,毋宁说是对一级市场现状的无奈。投资者从对破发的欢呼到意识到伪市场化的问题所在,也需要一段时间,或许这正是本轮下跌的实质。■(文 / 邢海洋) 65%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