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默常用“梗”
作者:驳静“梗”这个字,在正统的汉语字典里是没有“笑话里用到的元素”这个意思的。我第一次见识这个意思是在综艺节目,看得多了,也总结出一些常用梗,比如小S对阿雅常用的就是“像男人一样的平胸”,对蔡康永则是“你好好一个读书人”。
美式幽默里最常用的梗就是“总统”。如华裔脱口秀明星黄西,当时在美国记者年会上,便不时地用它一下:“我让我儿子学中文和英文,因为一旦他将来成为美国总统,需要用英文来签字,用中文和债主讨价还价。”(美国人都知道中国是其最大债务国)或者调侃当时在场的副总统以及不在场的奥巴马:“假如我当了总统,降低失业率的办法就是让两个人来干一个人的活,就像副总统跟总统一样。”
英国人讲笑话的天赋表现在演讲中,特别善于开场笑话,称之为“Opening Joke”。这也好比脱口秀和单口相声,这梗必须是众人皆知的事。于是爱尔兰人常常被拿来开涮,渊源在于30年前北爱尔兰的归属冲突及绝食抗争这个历史问题。于是这样的笑话作为开场白总是比较讨喜:“为什么爱尔兰妇女晚上睡觉前,要在床头放一杯水和一只空杯子?因为半夜她要醒过来,有时候口渴,有时候呢口不渴。”
相比而言,法国人的幽默感好像要差一截。比如若干年前,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先生写了本小说《王妃与总统》,故事男女主人公的身份是法国总统和英国王妃,所指明显,就差指名道姓他本人和戴安娜王妃了。英吉利海峡两岸于是奔走相告热闹得紧,连《泰晤士报》也顾不得严肃认真那一套,直接大号标题《法国前总统到底有没有睡过我们家王妃??》着重讨论肯定答案的可能性;而法国《费加罗报》专访吉斯卡尔·德斯坦先生时严守武林规矩过招点到即指,另撰的分析文章,出发点也证明其事之不可能。倒是80岁高龄的总统先生,调侃起自己来毫不手软呢。
面对严肃事件时若能表现出来幽默感,多少意味着麻烦较少的生活。很多年前,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被密特朗总统选上,人们或义正词严地批评,或类似“巴黎不需要金字塔”这种叫嚣优越感的造句。更多年前的埃菲尔铁塔更是如此,那时候社会名流们如小说家莫泊桑便嚷着:“这破塔要是建成了我就离家出走。”人们乐于批评,乐得无视幽它一默的逍遥自在;不过,他们倒是很会使用“既来之则安之”的哲理。玻璃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建好后,巴黎人又渐渐引以为傲了。再说莫泊桑,铁塔上俯瞰整个巴黎风景多好呀,塔上餐馆当年就数他去得最勤。
圣经说如果别人赏了我左脸一巴掌,我就再伸出右脸。顶着这俩红掌印去美国做演讲:“你们看这俩巴掌印,就是我比奥巴马厉害的地方,你摔他两下试试,决计还是黑脸一张啥都看不出来。”如果在英国,我上台后直接就是一句:“Hi guys,I'm a real Irish.”(大家好,我是爱尔兰人,如假包换。)至于法国,上台前得先造势,说是这个即将做演讲的中国姑娘上台前被摔过两巴掌。于是人们大跌眼镜争相批评,临到上台看到我这张俏脸却也渐渐觉得:嗯,其实创意还不错。■(文 / 驳静) 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