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而好求
作者:李晶晶“余嗜闲,雅好古,稽古之学,唐虞之训;好古敏求,宣尼之教也。好之,稽之,敏以求之……”这是明代文人高濂在他《遵生八笺》中《燕闲清赏笺》一篇的序。高濂所描绘的这番明末江南文人闲逸情趣的生活,或许正是胡惠春先生与他的友人们当年创办敏求精舍时所憧憬的蓝图。
那一年,胡惠春和利荣森召集了香港一帮爱好古物收藏的社会精英,自发汇聚一起,成立了敏求精舍。名字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成了敏求精舍的宗旨:古物收藏者,除了好学敏求之外,还应具备求美求精的原则。50年来,会员来来去去不少,但他们都在中国书画及各类文物收藏上独树一帜。
50年对于一个民间自发成立的社团来说,并非易事,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早在两年前,敏求精舍就与香港艺术馆共同筹划,举办“博古存珍——敏求精舍金禧纪念展”。展品数目高达340件,门类应有尽有。
本刊记者来到香港艺术馆的这天,参观的人不算很多,但也不算太少,讲解员在告诉观众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敏求精舍自创立始,就定为不公开的、封闭性收藏组织,只在恰当的时候与博物馆机构合作公开展出,将藏品公诸社会。文物的挑选分陶瓷、书画、杂项三组,选出正副召集人,由他们筛选会员送来的藏品。这样的程序50年如一日,这相对中国古代传统文物收藏家的“秘赏”、“珍玩”、“子孙永葆”概念,跨出了一大步。
黄贵权医生是这届敏求精舍的主席,以收藏中国近现代绘画为主,也是香港知名的摄影家。老先生78岁高龄,仍带着本刊记者逐一参观。第一件作品是罗聘的《鬼趣图》,罗聘是“扬州八怪”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怪,《鬼趣图》是成就他在“八怪”中地位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为水墨设色纸本手卷(35.5厘米×1500厘米),一共8幅,描绘鬼域特有的情境。罗聘运用了一种独特的技法,就是用水将整张画纸打湿,然后作画。黄贵权医生告诉本刊记者,在湿纸上作画需要技巧,落笔轻重缓急都是关键,罗聘的湿纸画法则运用恰到好处,整个画面布满幽冷的鬼气。“它重要在哪儿呢?”黄贵权医生说,“从乾隆开始,凡是能收藏到它的人,都在上面写满文章、题跋。到最后以致文比图多,这成为极有价值的文字记录,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收藏之后的心境。细细读来,有趣呀。”
北山堂是利荣森(1915~2007)先生的私家堂号,取意北山愚公移山精神。利荣森是香港世家,大学毕业后曾在伦敦中国银行工作,1954年加入东方陶瓷学会。30年代他和胡惠春先生同在燕京大学肄业,收藏是两位老朋友的共同兴趣。利荣森对于中国古代书画独有偏好,历代精品不少,他去世后,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一批书画。这次展出中能看到北山堂藏7至10世纪的作品,比如佚名《唐人大智论释第四十三品经卷》、倪瓒《行楷诗札卷》、陈白沙《草书诗卷》、董其昌《鹤林玉露山居图》卷等不少精品。其中《鹤林玉露山居图》卷应是董其昌作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自万历廿六年至天启元年(1621)间,董其昌官场失意,隐居不出,此卷书法抒其隐居间适之情。
一幅石鲁作于1974年的《娇雪图》及一幅行书四言对联是黄贵权医生的收藏,他介绍说:“这张画的创作时间是在‘文革’时候,当时石鲁的孩子被抓,要求他画两张画才能把孩子放出来!无奈下画了两张画,一张是《华山北峰》,画得很好,很遗憾我没有收藏。另一幅就是你现在看到的《娇雪图》,这副对联,笔法与这幅画一样,力度也一样的,我认为应该是同时创作的。”
丁衍庸的《荷塘蛙趣图》,寥寥几笔,却生趣盎然。这是一位常能听到香港收藏家们谈及的画家。70年代,丁衍庸的画都是放在天星码头的一个小铺面里出售,一幅画仅百十来块钱的价格。黄医生告诉本刊记者一个故事:丁衍庸有一个学生叫莫一点,现在60多岁。那时候跟着学画。每次,丁衍庸画完10张便让他拿去卖。可那个时候即使卖30块钱也没人要,晚饭时间回来,丁衍庸就会问他卖得如何,莫一点怕老师难受,说全卖了,其实是自己拿钱出来给了老师。丁衍庸一听卖得这么好,再来10张。“莫一点是我们的好朋友,他说,每次拿到画就觉得要命了。”黄医生笑着说,“不过后来,莫一点发达了,他老师当时画的都是好作品呀。”
敏求精舍的首次展览是在1966年,这以后举办过多次,会员们除了乐于借出其珍藏外,还有不少会员向博物馆捐赠文物。收藏大家罗桂祥和徐展堂就曾多次捐赠,为人津津乐道。此次展览中,可以看到罗桂祥基金会1994年捐赠给香港艺术馆的一件宋代汝窑青釉笔洗,汝窑瓷器在全世界只有约70件完整的器物,以台北“故宫”收藏最多。罗桂祥博士在1981年和1994年两次捐赠藏品,包括600件茶具、26件历代重要陶瓷器及600多方大小名家印章,成为今日香港艺术馆分馆——茶具文物馆及罗桂祥茶艺馆的重要馆藏。
香港因为长期受欧洲文化影响,对于中国陶瓷的收藏极为重视,也颇具规模。展览中可以看到一条完整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九如堂所藏的高古陶瓷,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到两汉的陶器,之外还有长青馆的宋瓷、天民楼所藏的元明清青花瓷、竹月堂所藏的单色釉瓷器……历史上每一个重要结点出现的陶瓷,无一遗漏。
长青馆所藏南宋吉州窑黑釉叶纹碗里外壁均施明亮的乌黑釉,微泛褐色斑,内壁余一片叶纹,色黄微带蓝色调;网状叶脉细腻,叶缘卷起残蚀。当时斗试茶品,以团茶碾屑,沸水点注、击拂,则茶场表面面色鲜白,故蔡襄《茶录》主张“茶色白,宜黑盏”,南北各地瓷窑,也因此竞制黑釉茶盏。吉州窑在江西吉安永和镇,所制黑瓷有玳瑁斑、鹧鸪斑、剪纸、贴花等装饰,而叶纹碗则以天然木叶代替剪纸,实为难得。而天民楼藏瓷,跨越半个世纪,历经两代人庋藏而成。难得的是父子二人都曾任敏求精舍的主席。
黄贵权医生说,并不是会员送来的展品,我们就一定会展,如果评审委员会认为东西不够好,可能一件都不要。我们希望展示在公众面前的,一定是最好的精品收藏。这些展出的藏品,多半是会员们在二三十年前购藏的,大家都没有从投资方面来看,我们很幸运,是经济比较好的一辈人,我们不用靠卖东西过生活。这次只要被挑出来参加展览的藏品,会员都需要签订一份保证书,3年内不得出售。■博古存珍——敏求精舍金禧纪念展精选
书画
山水册
石涛/水墨纸本四开册页/北山堂藏
石涛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富春山色图
谢稚柳/静观楼藏
谢稚柳的绘画,初学明代画家陈洪绶,早年书画一副老莲做派,后由此上溯到宋代绘画,画风一变。继而又着力五代的董源、巨然,下行至元明清诸家,与张大千去敦煌考察后画风又一变。晚年研究徐熙落墨法,画风再一变,由工笔细写转向豪放写意,色彩由淡雅转向浓烈。
仿黄鹤山樵山水
王翚/水墨纸本立轴
闲趣轩藏
王翚作画喜好干笔、湿笔并用,而且多以细笔皴擦,画面效果比较繁密。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沧浪渔笛图
张大千/双瓯居藏
张大千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
瓷器
白釉盖罐
唐代/九如堂藏
平口,溜肩,鼓腹,下腹内收,顶部有带托宝珠纽。釉面光洁莹润。整个器型端庄稳重,简洁俊秀,落落大方,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却过目难忘。
白釉暗花麒麟纹高足碗
永乐年制款/天民楼藏
胎洁白细腻,内外均施白釉,腹内刻暗花麒麟纹。
郎窑红釉黑彩龙纹瓶
清康熙/陈永达藏
郎窑红,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乌金釉暗龙纹油槌瓶
清康熙/天民楼藏
乌金釉瓷器始于明代成化年间而以清康熙朝作品为代表。以后衍为古铜、墨褐和铁棕等。在清康乾年间,极为盛行,并有乌金加赤金及乌金加金图案开光画粉彩等综合装饰。 丁衍庸敏而好求罗聘鬼趣图陶瓷香港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