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侠小说中的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图 谢驭飞)
文/王乐
几乎武侠小说中所有的主角都必备一把寒光凌厉的宝剑。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中称“‘负剑’形象美观大方,也不失壮士风度——‘书剑飘零’的确是文人骚客们的形象代表”。中国古代的宝剑可以说比比皆是,周朝时期的青铜剑,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均属此期,可以说当时中国铸剑艺术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
在《列子·汤问》《越绝书》《吴越春秋》《搜神记》等以众多传说为素材的文本中,这些宝剑皆出自名匠之手,汲取天地之精华,锻造不易、威力无比。干将、莫邪倾尽心血铸剑,反被杀害;太阿剑助楚王胜于绝境,反败为胜,无一不在说明宝剑的难能可贵。在《倚天屠龙记》中,明教教徒吴劲草以肉身之血重铸了屠龙刀。
翻看古今的武侠小说,经常可以看到名剑崇拜或者说古器崇拜。《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搬出了战国名剑“巨阙”“湛卢”“鱼肠”等,没这些宝剑还真破不了铜网阵。《书剑恩仇录》中的武当派大侠陆菲青的白龙剑登场最早,而书中切金断玉、削铁如泥的宝剑是原属张召重所有的凝碧剑。《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在绝情谷重逢时,在绝情谷的剑室中挑选到两柄形貌奇特的古剑,一曰“君子”,一曰“淑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侠诗中也经常书写“剑”,豪放的游侠仗剑走天涯,似乎成为一个固定的形象。唐诗中,也不断出现“剑”的意象,李白更是对“剑”异常偏爱。“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在《古风·宝剑双蛟龙》中,他借干将、莫邪雌雄剑的故事,抒发自身怀才不遇、未遇明主,但坚信锋芒不会永远被掩盖的信念;《白马篇》中他塑造了一个豪迈落拓、征战沙场的五陵豪侠,身怀绝技,拿着切玉如泥的宝剑,叱咤风云。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剑代表的是一种意象,一种自己凭借真本事获得功名利禄、万里封侯的志向。
武侠小说借鉴了文人骚客的笔墨,李白的《侠客行》被金庸直接用作小说的标题和故事的关键线索。《倚天屠龙记》中也出现了与“剑”有关的唐诗:“白虹座上飞,青蛇匣中吼,杀杀霜在锋,团团月临纽。剑决天外云,剑冲日中斗,剑破妖人腹,剑拂佞臣首……”这几句诗直接化用了元稹《说剑》的部分诗句,被悬挂在赵敏的山庄大厅,营造了尚武的气氛。
白居易在《李都尉古剑》中写道:“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他说,只有有德之人,才能使用这种兵器;只有用于正义的目的,才能够使用宝剑。《碧血剑》中穆人清说:“剑乃利器,以之行善,其善无穷,以之行恶,其恶亦无穷。今日我要你发一个重誓,一生之中,决不可妄杀一个无辜之人。”剑是只有正义之士才能拥有的武器,要用来惩恶扬善,这是武侠小说不变的主题。 读书文学武侠生活圆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