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1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中年离异女性受骗记
孩子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班里转来一个小女孩,自打来了以后,她的家长常常被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单独艾特,提醒对方过了既定时间还没来接孩子。后来我家孩子和这个小女孩成了好朋友,于是周末两家就约着玩了起来。几次交流熟悉之后,对方妈妈主动坦承她是离异状态,孩子爸爸在孩子刚出生不到一年就离婚出国了,之后再无音讯,留在国内对孩子履行抚养义务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
作为新杭州人的我,深知在杭州这样的城市,一个名下没有房产的单亲妈妈,凭一己之力抚养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于是自那以后,作为全职妈妈的我,在孩子接送上,以及节假日周末孩子的活动安排方面,主动帮扶了她不少。这样的联结关系持续到这学期两个娃都进入了小学一年级。
上个月月初的一天傍晚,孩子们饭后在公园里玩耍,小女孩妈妈走过来笑眯眯地和我说她恋爱了。而在此之前,她刚经历过一次未修成正果的恋情。人家刚失恋不久,这有了新恋情,我理应替对方感到高兴,但也忍不住八卦了一下恋爱对象的情况。
她说他们是在交友网站上认识的,聊天已经半个月有余,感觉相见恨晚。对方在香港工作,是浙江人,未婚、年轻、帅气,还特别有钱,甚至允诺要积极调动工作回内地和她尽快组建家庭,立下了爱的承诺书和计划书,里面充满了买房买车的美好构想。小女孩妈妈觉得之前几年的艰难日子终于要熬到头了。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她不断地在我面前更新着对方的动态。眼看着这份爱情高速升温,身为旁观者的我非常担心,不时提醒她交流归交流,可千万别吃亏了,尤其是经济方面。这位妈妈答应着,说自己心里有底。可谁知,她还是被骗了。在男方的诱导下,她将自己仅剩的二十几万元存款全部跟投了虚拟币,更糟糕的是,她还额外借贷了30万元,一并转了50多万元到对方的境外账户。
我得知此事后,告诉她不要再心存任何幻想,马上报警。当天傍晚,她在派出所做完笔录后发来消息说,警察表示境外款项追回来的希望不大,而且另一个城区上周也发生了类似的案例,将会一起展开调查,要她等消息。
作为旁观者,我很难理解她为何这么容易就上当了。但冷静一想,怕是只能归因于离异中年女性这个群体的特征,也许骗子正是摸透了她们的内心需求,制定了一套套策略,一步步让其放松戒备,到最后倾家荡产地投怀送抱。(读者 崔晓)
贫困补助申请的现状
女儿学校上星期发了一个关于贫困生补助申请的通知,让符合条件的学生家长为自己孩子填写申请。贫困生的补助标准是1000元,申请条件是父母或失业、或残疾、或低保……总之,就是家庭困难的孩子。
学校每年都会做这项工作,但我觉得不会有人申请。毕竟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家庭都没有贫困到需要救助的地步。所以当女儿问我是否填报时,我直接就拒绝了。然而,过了几天,女儿回来对我说,她同桌和另外两位同学的贫困补助申请下来了,看到他们拿着钱的样子,没有申请的同学都很羡慕。
这着实让我惊讶,先不说另外两个同学,她同桌家肯定算不上贫困。她同桌的妈妈是一所专科学校的老师,爸爸是一家科研单位的项目经理,家里就一个独生女,这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上的都是自费私立学校。我对女儿说出了自己的疑虑,女儿说,同桌的申请条件是家里租房住,没有个人住房。“其实我们家也能申请,咱也是租房住啊。”
女儿说得也没错,为了陪读,我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学校3000多个孩子,住校的不到1000人,大部分都是家长在附近租房陪读,毕竟要高考了,想陪伴孩子走过最关键的几年。然而没想到这样的条件就可以申请到贫困补助。当然,她同桌家里有没有个人住房我不清楚,但我知道他们一家这些年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一直是租房陪读,按理说这对父母的收入不符合贫困补助的标准。
女儿说,他们班那两位同学的家里也都不贫困,但只要报就给批了,因为他们班只报了三个人,而另一个班一下子报了30多个人,所以最后需要筛选。女儿又说,申请下来的钱就是自己的零花钱,这一点家长也是同意的。
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告诉女儿不要羡慕,应该把机会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第二天,我和正在上大学的外甥女聊起此事,没想到她也是一肚子抱怨。外甥女说,她学校的贫困助学金是每年5000元,很多申请下来的同学都把那些钱用来买好看的衣服或好吃的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朋友的经历:他上学时因为自己交不起学费,学校领导确实让他填写了贫困救助申请,但他看过那张申请表后就还给了老师。他说,自己当时想着绝不能靠救助完成学业,于是他在课余时间打工或做家教,把学费贷款全部还清了。他觉得如果只想着占便宜接受救助,会削弱独立的勇气。
我把朋友的话告诉了女儿和外甥女,希望她们能够自立自强。当然,我更希望各个学校对贫困生的救助条件审核得更严谨一些,把名额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学生。(读者 巴拉)
快递
邻居杨伯退休了,平日里生活悠闲自在。不过女儿小薇不在身边,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次数并不多。如今网购服务便捷,小薇的孝心可以通过快递来表达。杨伯经常乐呵呵地捧着女儿寄回来的包裹说:“家里什么都不缺,小薇这孩子,就是花钱哄我们开心呗。”那些高档巧克力糖果、水果粮油,杨伯老两口吃不完,有时候也送一些给邻居们尝尝,顺带唠唠家常。
眼下正是丰收的季节,小薇给父母网购生鲜水果的频率更高了。可最近,杨伯发现快递变了:小区没有电梯,能直接上楼送到家里的包裹越来越少,很多包裹被放进了小区快递柜里,要凭短信通知亲自去取件。第一次收到取件短信时,杨伯不懂如何操作,不得不前来求助。
我赶紧给他解释一通,可看他还是一脸疑惑不得要领的样子,就约他晚饭后一起去快递柜取件。我亲自演示,扫描取件二维码后,输入短信中提供的密码,等柜子打开取出包裹后,再关上柜门。杨伯连声说谢谢。
然而,杨伯似乎对这项新技能掌握得并不好,没几天,又来找我帮忙。原来,他按照我教的操作,却怎么也打不开快递柜,而这次女儿寄过来的是鲜活大闸蟹,杨伯急得不得了。我试了又试,果然密码操作无误,但柜门就是没反应。一旁取件的人都能顺利打开柜子,说明系统没有问题。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拨打了快递员的电话询问。接通后,一个男子的声音急匆匆地说:“东西放在小区东边的快递柜里了,不是西边的柜子。”还没等我说话,他就挂断了电话。杨伯说,你看这快递短信咋不说清楚呢?害得我白跑了一天,还要麻烦你帮忙来一趟。
临近“双11”,各家快递公司似乎人手都不够用,短信取件通知越来越多,杨伯的烦恼又来了。这一次,女儿给他寄来了东北五常大米,一袋足足有十多公斤。虽说杨伯身体还算硬朗,可毕竟是年近古稀的人了,扛着这袋米上到四楼,老身板儿可吃不消啊。
我帮杨伯把米送到家里,他再三感谢,又要拉着我喝茶,我摆手推辞了。晚上,杨伯和女儿视频,说起这事。小薇道歉说,下次一定换个能送货上门的快递。杨伯却说,邻居之间彼此帮个小忙、相互有个照应挺好的,“如果你啥事都不求人,慢慢地,和人家就生分了呢”。
(读者 清风吴语) 读者来信